中文化学名词烷、烯、炔之由来

何涓

引用本文: 何涓. 中文化学名词烷、烯、炔之由来[J]. 化学通报, 2016, 79(7): 667-670,666. shu
Citation:  He Jua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hemical Terms Wan, Xi and Que[J]. Chemistry, 2016, 79(7): 667-670,666. shu

中文化学名词烷、烯、炔之由来

  •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史青年人才研教特别支持项目(Y52901YEA2)资助 

摘要: 1932年,当时的教育部颁布的《化学命名原则》为中文化学名词确立了统一的标准,其制定的许多名词一直沿用至今。《原则》对于“元素及化合物定名取字”提出“取字应以谐声为主,会意次之,不重象形”的定名总则,并据此拟定了大量全新的音译名称,如苯、萘、蒽、菲等。它所确立的三个名词烷、烯、炔却是旧有意译名,看似与其音译为主的命名原则相悖。本文讨论了烷、烯、炔的各种历史译名,对三者为何被《原则》采纳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English

  • 
    1. [1] 国立编译馆. 化学命名原则. 南京:国立编译馆, 1933:1.[1] 国立编译馆. 化学命名原则. 南京:国立编译馆, 1933:1.

    2. [2] 杜亚泉. 化学新教科书(下编). 第4次印刷,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06:4~8.[2] 杜亚泉. 化学新教科书(下编). 第4次印刷,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06:4~8.

    3. [3] 郑贞文. 学艺, 1920, 2(6):8~9.[3] 郑贞文. 学艺, 1920, 2(6):8~9.

    4. [4] 虞和钦. 有机化学命名草. 东京:同文印刷舍, 1908.[4] 虞和钦. 有机化学命名草. 东京:同文印刷舍, 1908.

    5. [5] 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 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戊申年报告, 1908.[5] 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 中国化学会欧洲支会戊申年报告, 1908.

    6. [6] 教育公报, 1915, 2(6):21~24.[6] 教育公报, 1915, 2(6):21~24.

    7. [7] 陈文哲. 楚宝, 1918, 1(7):1~12.[7] 陈文哲. 楚宝, 1918, 1(7):1~12.

    8. [8] 马君武. 实用有机化学教科书.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19.[8] 马君武. 实用有机化学教科书.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19.

    9. [9] 陶烈. 科学, 1919, 4(10):956~968.[9] 陶烈. 科学, 1919, 4(10):956~968.

    10. [10] 梁国常. 科学, 1920, 5(11):1106.[10] 梁国常. 科学, 1920, 5(11):1106.

    11. [11] 恽福森. 详注英汉化学辞汇.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0.[11] 恽福森. 详注英汉化学辞汇.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0.

    12. [12] 郑贞文. 学艺, 1920, 1(4):41~56.[12] 郑贞文. 学艺, 1920, 1(4):41~56.

    13. [13] 郑贞文. 学艺, 1920, 2(6):6.[13] 郑贞文. 学艺, 1920, 2(6):6.

    14. [14] 科学名词审查会. 有机化合物命名草案. 出版地不详, 1920.[14] 科学名词审查会. 有机化合物命名草案. 出版地不详, 1920.

    15. [15] 杜亚泉. 学艺, 1920, 2(8):1~10.[15] 杜亚泉. 学艺, 1920, 2(8):1~10.

    16. [16] 中国化学研究会. 学艺, 1922, 3(9):1~28.[16] 中国化学研究会. 学艺, 1922, 3(9):1~28.

    17. [17] 杜亚泉, 郑贞文. 有机化学.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4.[17] 杜亚泉, 郑贞文. 有机化学. 上海:商务印书馆, 1924.

    18. [18] 吴承洛. 科学, 1926, 11(3):345~392.[18] 吴承洛. 科学, 1926, 11(3):345~392.

    19. [19] 䣝恂立. 科学, 1931, 15(5):817~827.[19] 䣝恂立. 科学, 1931, 15(5):817~827.

    20. [20] 国立编译馆. 化学命名原则. 南京:国立编译馆, 1933:44.[20] 国立编译馆. 化学命名原则. 南京:国立编译馆, 1933:44.

    21. [21] 何涓.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4, 33(4):479~493.[21] 何涓.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4, 33(4):479~493.

    22. [22] 䣝恂立. 科学, 1931, 15(3):483.[22] 䣝恂立. 科学, 1931, 15(3):483.

    23. [23] 何涓.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3, 34(4):460~472.[23] 何涓.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13, 34(4):460~472.

    24. [24] 科学名词审查会. 科学, 1922, 7(5):472.[24] 科学名词审查会. 科学, 1922, 7(5):472.

    25. [25] 国立编译馆. 化学命名原则. 南京:国立编译馆, 1933:31~32.[25] 国立编译馆. 化学命名原则. 南京:国立编译馆, 1933:31~32.

    26. [26] 䣝恂立. 科学, 1931, 15(3):484.[26] 䣝恂立. 科学, 1931, 15(3):484.

    27. [27] 陆贯一. 科学, 1929, 14(4):595~596.[27] 陆贯一. 科学, 1929, 14(4):595~596.

    28. [28] 䣝恂立. 科学, 1931, 15(4):646.[28] 䣝恂立. 科学, 1931, 15(4):646.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2
  • 文章访问数:  2286
  • HTML全文浏览量:  757
文章相关
  • 收稿日期:  2016-02-22
  • 网络出版日期:  2016-03-28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