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合成的“百宝箱”

马锴果 李田 高珍 李维红

引用本文: 马锴果,  李田,  高珍,  李维红. 有机合成的“百宝箱”[J]. 大学化学, 2017, 32(2): 47-55. doi: 10.3866/PKU.DXHX201607006 shu
Citation:  MA Kai-Guo,  LI Tian,  GAO Zhen,  LI Wei-Hong. Valuable Tools for Organic Synthesis[J]. University Chemistry, 2017, 32(2): 47-55. doi: 10.3866/PKU.DXHX201607006 shu

有机合成的“百宝箱”

摘要: 20世纪所涌现的新试剂和新方法深刻地影响了有机合成的发展,其中很多开创性的成果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这些试剂的结构不仅限于碳、氢、氧和氮这些有机合成中的基本元素,还扩充至元素周期表中其他元素。为了解这些碳、氢、氧和氮以外的元素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本文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有机化学相关成果为主要内容,对元素周期表中以硼、磷为代表的非金属,以锂、镁、铝为代表的主族金属,以及以钯为代表的过渡金属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作了简单梳理。

English

    1. [1] Suh, E. M.; Kishi, Y. 1994, 116, 11205.

    2. [2] Nicolaou, K. C.; Rutjes, F. P. J. T.; Theodorakis, E. A.; Tiebes, J.; Sato, M.; Untersteller, E. J. Am. Chem. Soc. 1995, 117, 10252.

    3. [3] 邢其毅, 裴伟伟, 徐瑞秋, 裴坚. 基础有机化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4. [4] 胡跃飞, 林国强. 碳-碳键的生成反应.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5. [5] 胡跃飞, 林国强. 碳-杂原子键参与的反应.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6. [6] 胡跃飞, 林国强. 还原反应.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3.

    7. [7] 尹志刚. 有机磷化合物.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

    8. [8] 胡跃飞, 林国强. 碳-氮键的生成反应.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9. [9] 胡跃飞, 林国强. 碳-碳键的生成反应Ⅱ.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3.

    10. [10] 胡跃飞, 林国强. 碳-杂原子键参与的反应Ⅱ.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3.

    11. [11] 陈庆德, 李久强. 大学化学, 2002, 17(1), 47.

    12. [12] 马玉国. 大学化学, 2006, 21(1), 1.

    13. [13] 张韶光, 张文雄. 大学化学, 2010, 25(6), 1.

    14. [14] Shibasaki, M.; Matsunaga, S. Chem. Soc. Rev. 2006, 35, 269.

    15. [15] 刘芮嘉, 吕丹, 陈平, 李清, 王栋. 广州化工, 2016, 44(10), 24.

    16. [16] 郑昕, 赵文献, 刘宝霞.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9, 25(12), 62.

    17. [17] 胡跃飞, 林国强. 氧化反应.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18. [18] Hartley, R. C.; Li, J.; Main, C. A.; McKiernan, G. J. Tetrahedron 2007, 63, 4825.

    19. [19] Yadav, J. S.; Reddy, B. V. S.; Eeshwaraiah, B.; Reddy, P. N. Tetrahedron 2005, 61, 875.

    20. [20] Payne, P. R.; Garcia, P.; Eisenberger, P.; Yim, J. C. H.; Schafer, L. L. Org. Lett. 2013, 15, 2182.

    21. [21] 范学森, 张永敏. 有机化学, 2002, 22(1), 1.

    22. [22] 胡跃飞, 林国强. 金属催化反应.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8.

    23. [23] Soldaini, G. Synlett 2004, 10, 1849.

    24. [24] 何心伟, 胡小倩, 陶佳佳, 韩光, 商永嘉. 有机化学, 2016, 36(7),1465.

    25. [25] Song, G. Y.; Wang, F.; Li, X. W. Chem. Soc. Rev. 2012, 41, 3651.

    26. [26] Zhu, Y.; Burgessa, K. Adv. Synth. Catal. 2008, 350, 979.

    27. [27] 胡跃飞, 林国强. 金属催化反应Ⅱ.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3.

    28. [28] Liang, L.; Astruc, D. Coordin. Chem. Rev. 2011, 255, 2933.

    29. [29] 刘冠男, 周宇, 蒋华良, 柳红. 化学进展, 2011, 23(6), 1137.

    30. [30] Hashmi, A. S. K. Chem. Rev. 2007, 107, 3180.

    31. [31] Wu, X.; Neumann, H. Adv. Synth. Catal. 2012, 354, 3141.

    32. [32] Rout, L.; Saha, P.; Jammi, S.; Punniyamurthy, T. Adv. Synth. Catal. 2008, 350, 395.

    33. [33] Pulido, F. J.; Barbero, A.; Val, P.; Diez, A.; González-Ortega, A. Eur. J. Org. Chem. 2012, 2012, 5350.

    34. [34] Moria, Y.; Seki, M. Adv. Synth. Catal. 2007, 349, 2027.

    35. [35] Prokopcová, H.; Kappe, C. O. Angew. Chem. Int. Edit. 2009, 48, 2276.

    36. [36] 何仁, 陶晓春, 张兆国. 金属有机化学.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10
  • 文章访问数:  490
  • HTML全文浏览量:  18
文章相关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