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组分协同无机功能材料专辑
English
-
多组分协同无机功能材料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2种或2种以上无机化合物复合而成的材料。这种复合并非简单的物质叠加,而是各组分在微观尺度上的协同作用,从而产生单组分材料所不具备的新颖性质。该领域吸引了无机化学、功能材料、超分子化学等多个领域研究者的密切关注。多组分协同无机功能材料不仅代表了无机化学研究的前沿方向,更是连接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的桥梁,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聚焦于“多组分协同无机功能材料”,我们组织、汇编了一系列优秀论文,共包括5篇综合评述和14篇研究性论文,内容涵盖功能配合物、光电催化剂、稀土发光材料、先进储能材料等关键领域。这些论文不仅详细阐述了从合成、表征到性能的各个方面,还深入探讨了材料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在能源、环境等多个领域的潜在应用。在能源领域,多组分协同无机功能材料可以作为高效的能量转换和存储材料,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有力保障;在环境领域,它们可以作为高效的污染物吸附和降解材料,为环境保护和治理贡献力量。我们期待通过本期专辑的出版,能够进一步激发更多研究者对这一领域的兴趣,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多组分协同无机功能材料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由于专辑篇幅有限,我们只邀请了无机功能材料领域的部分优秀专家学者参与。未来我们将诚挚邀请更多专家学者携手合作,共同策划并推出更多无机材料领域的专题专辑,为推动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最后,我们衷心感谢所有为本期专辑投稿的作者、审稿人对本专辑做出的贡献。我们期待与广大读者一起,共同见证多组分协同无机功能材料领域的繁荣发展。
组稿编委:郎建平、邓鹤翔 2024年11月 郎建平, 苏州大学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化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1993年,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5—2001年,日本名古屋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2001年3月,苏州大学任研究员、博导。研究领域包括金属团簇的合成、结构及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光响应配位聚合物单晶平台的构筑及其光化学精准有机合成、智能响应性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光驱动柔性器件开发等。在Chem. Soc. Rev.、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Nat. Commun. 等发表论文520多篇,他引15 000次,获中国及美国发明专利授权50件。担任Dalton Trans.和Sci. Rep.的国际顾问编委。曾获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卢嘉锡优秀导师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等。2015—2019年被选为物理学和天文学领域和2020—2023年被选为化学领域中国高被引作者。
邓鹤翔,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研究聚焦CO2吸附、分离与转化中的基础科学问题,设计合成由多组分分子基元构筑的新型晶态孔材料,包括金属有机框架(MOF)、共价有机框架(COF)等。在原子及分子尺度上探究CO2与孔材料的相互作用机制,开发原位吸附-小角X射线散射表征新方法,揭示了CO2的吸附、分离行为,并利用光能、电能等可持续性能源实现了CO2的高效转化,研究成果在Nature、Nat. Chem.、J. Am. Chem. Soc.等期刊发表。担任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专委会、二氧化碳化学专委会委员,Nat. Sci. Rev.、ACS Sustain. Chem. Eng.青年编委,《无机化学学报》《结构化学学报》编委。获得首届“中国分子筛新秀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科技奖等奖项。
计量
- PDF下载量: 1
- 文章访问数: 42
- HTML全文浏览量: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