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现代化”理念指导下理论与计算化学课程讲座模式建设

李辉 聂嘉 吕中元 钱虎军 朱有亮 白福全 曲泽星 钟荣林

引用本文: 李辉, 聂嘉, 吕中元, 钱虎军, 朱有亮, 白福全, 曲泽星, 钟荣林. “中国教育现代化”理念指导下理论与计算化学课程讲座模式建设[J]. 大学化学, 2025, 40(3): 1-9. doi: 10.3866/PKU.DXHX202402007 shu
Citation:  Hui Li,  Jia Nie,  Zhongyuan Lü,  Hujun Qian,  Youliang Zhu,  Fuquan Bai,  Zexing Qu,  Ronglin Zhong. Developing a Lecture Mode for 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Chemistry Curriculum under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Initiative[J]. University Chemistry, 2025, 40(3): 1-9. doi: 10.3866/PKU.DXHX202402007 shu

“中国教育现代化”理念指导下理论与计算化学课程讲座模式建设

    通讯作者: 李辉,E-mail:prof_huili@jlu.edu.cn
  • 基金项目:

    吉林大学2024年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摘要: 理论化学致力于深入探究化学反应的本质,而计算化学则因其方法的广泛适用性得到普遍认可。这两个领域的协同作用在促进学科融合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在理论与计算化学课程中也应该思考如何利用这两个领域在推动学科交叉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独特贡献进行教学。在“中国教育现代化”理念的指导下,作者在研究生理论与计算化学课程中引入了前沿讲座,以期通过聚焦理论与计算化学又涵盖多个领域的讲座进行授课,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局限和信息壁垒,构建从具体知识点到广阔知识网络的完整认知框架,从而认识到理论与计算化学与整个“大化学”学科以及其他自然科学学科的密切联系。本文对吉林大学“理论与计算化学”课程顶层设计思想与具体实施过程进行了阐述,展示了以讲座为核心的“基础理论+专题讲座+实践操作”创新教学模式,力求实现“1+1+1>3”的教学效果。本文希望能为高校理论与计算化学类课程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方案,以更好适应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English

    1. [1]

      新华社. 人民教育, 2019, No. 5, 7.

    2. [2]

      帅志刚. 化学进展, 2009, 21 (11), 2259.

    3. [3]

      Emily, A. C.; Peter, J. R. Acc. Chem. Res. 2006, 39 (2), 71.Emily, A. C.; Peter, J. R. Acc. Chem. Res. 2006, 39 (2), 71.

    4. [4]

      Giovanni, C.; Rosati, M.; Nico, S. Comput. Phys. Commun. 2001, 139 (1), 1.Giovanni, C.; Rosati, M.; Nico, S. Comput. Phys. Commun. 2001, 139 (1), 1.

    5. [5]

      Pavlo, O. D. J. Phys. Chem. Lett. 2020, 11 (6), 2336.Pavlo, O. D. J. Phys. Chem. Lett. 2020, 11 (6), 2336.

    6. [6]

      江元生. 化学进展, 2011, 23 (12), 2399.

    7. [7]

      赵容浩, 黄职钱, 杨一莹, 朱荣秀, 张冬菊. 大学化学, 2023, 38 (8), 299.

    8. [8]

      朱荣秀, 郭今心, 杨一莹, 张冬菊. 大学化学, 2023, 38 (10), 258.

    9. [9]

      习近平. 求是, 2021, No. 24, 4.

    10. [10]

      许秀芳.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1, 42 (18), 105.

    11. [11]

      尤汀汀, 高宇坤, 王广胜, 鹿现永, 殷鹏刚. 大学化学, 2021, 36 (7), 2009014.

    12. [12]

      李中华, 陈刚. 大学化学, 2008, 23 (1), 11.

    13. [13]

      郝平. 优化建设学科布局,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光明日报, 2022-02-15(13).

    14. [14]

      任爽. 厚积薄发培养基础学科人才. 光明日报, 2023-03-12(11).

    15. [15]

      王顺, 李伟, 崔淑敏, 魏民, 范彩玲, 宋美荣.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3, 44 (8), 110.

    16. [16]

      刘延东. 求是, 2012, No. 10, 3.

    17. [17]

      李珏. 化学工程, 2023, 51 (9), 103.

    18. [18]

      张树永, 朱亚先. 大学化学, 2017, 32 (1), 9.

    19. [19]

      潘玲, 周仕东. 大学化学, 2021, 36 (5), 2010074.

    20. [20]

      戴亚飞, 沈祥建. 中国科学: 化学, 2021, 51 (5), 547.

    21. [21]

      苏培峰, 谭凯, 吴安安, 吕鑫, 赵仪, 曹泽星, 吴玮.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50 (2), 311.

    22. [22]

      胡浩. 科技导报, 2013, 31 (34), 18.

    23. [23]

      于漪, 李瑾瑜. 教师发展研究, 2022, 6 (4), 21.

    24. [24]

      李辉, 钱虎军, 曲泽星, 朱有亮, 李延春, 翟羽.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2, 43 (14), 86.

    25. [25]

      张冬菊. 大学化学, 2022, 37 (10), 2204059.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0
  • 文章访问数:  135
  • HTML全文浏览量:  19
文章相关
  • 发布日期:  2024-04-18
  • 收稿日期:  2024-02-01
  • 修回日期:  2024-03-11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