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副反应形成配合物浓度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叶存玲 赵茜彤 王洪芳 王治科

引用本文: 叶存玲, 赵茜彤, 王洪芳, 王治科. 基于副反应形成配合物浓度的计算公式及应用[J]. 大学化学, 2024, 39(4): 382-386. doi: 10.3866/PKU.DXHX202310043 shu
Citation:  Cunling Ye,  Xitong Zhao,  Hongfang Wang,  Zhike Wang. A Formula for the Calculation of Complex Concentrations Arising from Side Reactions and Its Applications[J]. University Chemistry, 2024, 39(4): 382-386. doi: 10.3866/PKU.DXHX202310043 shu

基于副反应形成配合物浓度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通讯作者: 叶存玲, ycl@htu.edu.cn
  • 基金项目:

    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工程项目(XY2023ZX02)

    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SJGLX208Y)

摘要: 配位滴定法,常用的滴定剂为EDTA (Y),体系中常存在各类副反应。本文从副反应系数(α)出发,推导出达到化学计量点时,基于配体Y与其他共存金属离子(Nn+),或待测金属离子(Mn+)与其他配体(L)等副反应形成配位比为1: 1的NY或ML浓度的计算公式,所得结果使该配合物浓度的计算问题得到简化。

English

    1. [1]

      武汉大学. 分析化学(上册). 第6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181–200.

    2. [2]

      陈兴国, 何疆, 陈宏丽, 陈永雷. 分析化学. 第2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 153–174.

    3. [3]

      王丛, 孙晓婷, 周文婷, 袁小航. 大学化学, 2023, 38 (2), 71.

    4. [4]

      柳玉英, 王平, 刘青, 蔺红桃. 大学化学, 2016, 31 (9), 43.

    5. [5]

      甘峰. 大学化学, 2021, 36 (4), 2005008.

    6. [6]

      赵宏伟, 槐佳孟, 王泽, 陈霞. 大学化学, 2022, 37 (12), 2111067.

    7. [7]

      苏铁军.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1, 42(4), 51.

    8. [8]

      韦源青. 大学化学, 2021, 36 (4), 2005008.

    9. [9]

      甘峰. 大学化学, 2007, 22 (5), 54.

    10. [10]

      邵利民. 化学通报, 2017, 80(3), 307.

    11. [11]

      邵利民. 分析化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6: 93–110.

    12. [12]

      岳宣峰, 张智娟, 张延妮. 大学化学, 2016, 31 (8), 89.

    13. [13]

      武汉大学《定量分析习题精解》编写组. 定量分析习题精解.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118.

  • 加载中
计量
  • PDF下载量:  2
  • 文章访问数:  247
  • HTML全文浏览量:  130
文章相关
  • 发布日期:  2023-12-05
  • 收稿日期:  2023-10-10
  • 修回日期:  2023-11-22
通讯作者: 陈斌, bchen63@163.com
  • 1. 

    沈阳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沈阳 110142

  1. 本站搜索
  2. 百度学术搜索
  3. 万方数据库搜索
  4. CNKI搜索

/

返回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