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Volume 36 Issue 11
2021, 36(11): 210809
doi: 10.3866/PKU.DXHX202108090
Abstract:
强基计划是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的重要举措。化学专业立足于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展以化学基础为主、理工交叉的培养模式。全面介绍上海交通大学首届化学(强基计划)专业在育人目标、培养特色和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思考、研究和举措,为强基计划进一步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强基计划是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的重要举措。化学专业立足于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展以化学基础为主、理工交叉的培养模式。全面介绍上海交通大学首届化学(强基计划)专业在育人目标、培养特色和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思考、研究和举措,为强基计划进一步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021, 36(11): 210708
doi: 10.3866/PKU.DXHX202107084
Abstract:
西安交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坚持以本为本,突出理工交叉,全力打造一流应用化学专业,从学科定位、人才培养理念、课程教材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融合等全方位创新教学实践,培养家国情怀浓厚、数理基础扎实、学科深度交叉、创新能力突出、能够传承“西迁精神”的领军人才。
西安交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坚持以本为本,突出理工交叉,全力打造一流应用化学专业,从学科定位、人才培养理念、课程教材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融合等全方位创新教学实践,培养家国情怀浓厚、数理基础扎实、学科深度交叉、创新能力突出、能够传承“西迁精神”的领军人才。
2021, 36(11): 210708
doi: 10.3866/PKU.DXHX202107085
Abstract:
北京化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中,构建强基笃实、通专兼顾、产出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优化、改革课程、教学资源、教师、实践环节、质量保障等各个主要育人要素,全程、全方位育人,以达到适应学生终身发展需要,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化学专业理工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北京化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中,构建强基笃实、通专兼顾、产出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优化、改革课程、教学资源、教师、实践环节、质量保障等各个主要育人要素,全程、全方位育人,以达到适应学生终身发展需要,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化学专业理工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2021, 36(11): 210401
doi: 10.3866/PKU.DXHX202104015
Abstract:
中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与建设,依托学校冶金、材料及医学优势学科群,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以有色金属资源化学为主要特色的多学科方向,在功能材料化学领域具有“中南效应”特色。本文从学科传承、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保障等方面,介绍了本专业综合改革的主要举措及成效,凸显了专业的特色与优势,并提出了下一步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推进规划。
中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与建设,依托学校冶金、材料及医学优势学科群,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以有色金属资源化学为主要特色的多学科方向,在功能材料化学领域具有“中南效应”特色。本文从学科传承、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保障等方面,介绍了本专业综合改革的主要举措及成效,凸显了专业的特色与优势,并提出了下一步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推进规划。
2021, 36(11): 210805
doi: 10.3866/PKU.DXHX202108059
Abstract:
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今社会高等院校人才培育任务的重中之重,而工科院校理科专业更应尽快完善符合自身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论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理科省一流专业材料化学专业在本研贯通式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教学改革、强化实践、分类培养等一系列措施,凝练出创新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融合之路,形成具有理工结合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今社会高等院校人才培育任务的重中之重,而工科院校理科专业更应尽快完善符合自身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论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理科省一流专业材料化学专业在本研贯通式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教学改革、强化实践、分类培养等一系列措施,凝练出创新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融合之路,形成具有理工结合特色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021, 36(11): 211003
doi: 10.3866/PKU.DXHX202110038
Abstract:
西京学院应用化学专业为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文介绍了本专业近年来在“双一流”背景下,结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及基地建设等多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为同类本科院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西京学院应用化学专业为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文介绍了本专业近年来在“双一流”背景下,结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及基地建设等多方面进行的积极探索,为同类本科院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2021, 36(11): 210708
doi: 10.3866/PKU.DXHX202107083
Abstract:
本专业秉承学校“行业性、地方性和应用型”办学定位,围绕新工科背景下专业特色建设和内涵式发展,在职业岗位群调研和职业能力要素分析基础上,探索了地方院校理工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改进机制,强化师资队伍教学能力和“双师型”教师培养,并在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以及课程思政专业育人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
本专业秉承学校“行业性、地方性和应用型”办学定位,围绕新工科背景下专业特色建设和内涵式发展,在职业岗位群调研和职业能力要素分析基础上,探索了地方院校理工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改进机制,强化师资队伍教学能力和“双师型”教师培养,并在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以及课程思政专业育人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
2021, 36(11): 210603
doi: 10.3866/PKU.DXHX202106033
Abstract:
在新产业和新经济背景下,专业建设存在学生的价值取向、择业要求和实际有偏差,人才培养不能适应新技术、新产业发展需求等问题。本文以地方高校应用化学传统专业为例,梳理了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价值取向、能力要求、资源需求,支持载体和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将“三圈理论”引入“双创人才”培养,构建以“价值圈”为根本,推动“能力圈”发展,以“支持圈”为关键的“三圈层”协同育人模式,形成1+1+1>3的协同效应,该模式为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在新产业和新经济背景下,专业建设存在学生的价值取向、择业要求和实际有偏差,人才培养不能适应新技术、新产业发展需求等问题。本文以地方高校应用化学传统专业为例,梳理了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价值取向、能力要求、资源需求,支持载体和利益相关方的诉求,将“三圈理论”引入“双创人才”培养,构建以“价值圈”为根本,推动“能力圈”发展,以“支持圈”为关键的“三圈层”协同育人模式,形成1+1+1>3的协同效应,该模式为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2021, 36(11): 210707
doi: 10.3866/PKU.DXHX202107079
Abstract:
为了应对石化行业发展新态势,十三五期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恒力石化、盛虹石化等一大批石油化工企业纷纷开始转型升级,新一代“一体化”“智慧化”炼厂不断涌现。同时新兴的信息化技术开始深度融入石油化工生产过程,石化企业一体化、智慧化程度明显提升。作为紧密服务石油化工行业43年的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同步对标行业升级路径,积极开展“五结合”(专思结合、校企结合、内外结合、理工结合、新旧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本研究以具有典型意义的地方和石油化工行业特色高校应用化学专业为例,重点研究专业所服务行业的形态和内涵发生变化后,专业在培养过程、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应该如何与之匹配,进而联动调整,以适应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
为了应对石化行业发展新态势,十三五期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恒力石化、盛虹石化等一大批石油化工企业纷纷开始转型升级,新一代“一体化”“智慧化”炼厂不断涌现。同时新兴的信息化技术开始深度融入石油化工生产过程,石化企业一体化、智慧化程度明显提升。作为紧密服务石油化工行业43年的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同步对标行业升级路径,积极开展“五结合”(专思结合、校企结合、内外结合、理工结合、新旧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本研究以具有典型意义的地方和石油化工行业特色高校应用化学专业为例,重点研究专业所服务行业的形态和内涵发生变化后,专业在培养过程、课程体系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应该如何与之匹配,进而联动调整,以适应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
2021, 36(11): 210904
doi: 10.3866/PKU.DXHX202109040
Abstract:
西安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依托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国家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和“一带一路”国际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新工科”理念为引领,秉承“石油石化”传统办学特色,制定并实施了契合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一体化需求的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建设以专业核心课程金课建设为抓手,创建了工程问题引领的课程群,并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实现协同育人。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持续强化了基础化学和专业特色多学科背景教师间的融合。推动相关学科交叉融合,提倡创新创业教育,深化产学研结合,建成9个实验实践教学平台,与5家单位建立完备的实习基地。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已发展成为我国西部油气田化学特色优势专业,于2020年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
西安石油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依托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国家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和“一带一路”国际人才需求为导向,以“新工科”理念为引领,秉承“石油石化”传统办学特色,制定并实施了契合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一体化需求的专业培养方案。专业建设以专业核心课程金课建设为抓手,创建了工程问题引领的课程群,并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实现协同育人。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逐步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持续强化了基础化学和专业特色多学科背景教师间的融合。推动相关学科交叉融合,提倡创新创业教育,深化产学研结合,建成9个实验实践教学平台,与5家单位建立完备的实习基地。全面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已发展成为我国西部油气田化学特色优势专业,于2020年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
2021, 36(11): 210904
doi: 10.3866/PKU.DXHX202109041
Abstract:
历经20多年的持续改革与实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形成了“与农林学科交叉,以秦巴山区生物资源化学研究为主导”的专业特色,创立了“本研贯通、产学研融合、化学与农林交叉”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适合专业发展的新型课程教学体系。本文详细介绍了应用化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构建、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课程思政设计与建设等方面采取的举措以及取得的成效。
历经20多年的持续改革与实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形成了“与农林学科交叉,以秦巴山区生物资源化学研究为主导”的专业特色,创立了“本研贯通、产学研融合、化学与农林交叉”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适合专业发展的新型课程教学体系。本文详细介绍了应用化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构建、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课程思政设计与建设等方面采取的举措以及取得的成效。
2021, 36(11): 210710
doi: 10.3866/PKU.DXHX202107101
Abstract:
浙江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建设,已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本文从优化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强化教学队伍建设、形成校企协同培训育人机制、优化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梳理了应用化学一流专业建设的举措及成效。
浙江理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建设,已形成鲜明的专业特色。本文从优化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强化教学队伍建设、形成校企协同培训育人机制、优化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梳理了应用化学一流专业建设的举措及成效。
2021, 36(11): 210909
doi: 10.3866/PKU.DXHX202109099
Abstract:
江苏科技大学面向海洋强国战略和船舶绿色发展需求,构建了以化学为核心的‘Chem+’学科专业群,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绿色船舶领域迫切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通过学科交叉、多元协同、船魂引领,重构‘Chem+’人才培养体系,开设“走向深蓝”系列金课,着重培养学生的绿色理念、创新能力和行业素养,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深度融合,形成鲜明的船舶与海洋办学特色。‘Chem+’学科专业建设和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形成了系列化经验,相关成果对应用化学专业特色建设和新工科改造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江苏科技大学面向海洋强国战略和船舶绿色发展需求,构建了以化学为核心的‘Chem+’学科专业群,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绿色船舶领域迫切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通过学科交叉、多元协同、船魂引领,重构‘Chem+’人才培养体系,开设“走向深蓝”系列金课,着重培养学生的绿色理念、创新能力和行业素养,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深度融合,形成鲜明的船舶与海洋办学特色。‘Chem+’学科专业建设和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形成了系列化经验,相关成果对应用化学专业特色建设和新工科改造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2021, 36(11): 210504
doi: 10.3866/PKU.DXHX202105043
Abstract:
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结合杭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2020级化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修订,重新审查了化学师范专业培养计划中存在的问题,从构建“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对应矩阵、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等方面着手,总结和凝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化学教育人才培养特色,持续推进化学师范专业特色建设。
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结合杭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2020级化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修订,重新审查了化学师范专业培养计划中存在的问题,从构建“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对应矩阵、优化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等方面着手,总结和凝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化学教育人才培养特色,持续推进化学师范专业特色建设。
2021, 36(11): 210802
doi: 10.3866/PKU.DXHX202108024
Abstract:
在新师范教育背景下,盐城师范学院化学(师范类)专业以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抓手,强化新师范教育内涵建设,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本文从专业特色、师范类专业认证、综合改革等方面梳理了一流师范类专业建设的路径和成效,并对专业建设进行反思,指出需要持续改进的方向。
在新师范教育背景下,盐城师范学院化学(师范类)专业以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抓手,强化新师范教育内涵建设,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本文从专业特色、师范类专业认证、综合改革等方面梳理了一流师范类专业建设的路径和成效,并对专业建设进行反思,指出需要持续改进的方向。
2021, 36(11): 210809
doi: 10.3866/PKU.DXHX202108098
Abstract:
基于师范专业认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以鲁东大学化学专业为例,从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式改革、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能力培养、教学评价改进等方面介绍了一流专业建设的举措及成效,提出了持续改进的方向。
基于师范专业认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以鲁东大学化学专业为例,从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式改革、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能力培养、教学评价改进等方面介绍了一流专业建设的举措及成效,提出了持续改进的方向。
2021, 36(11): 210803
doi: 10.3866/PKU.DXHX202108036
Abstract:
针对地方高校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各自为政,难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现象,挖掘区域特色优势,在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背景下,对标“双一流”和“新工科”及“双万计划”,开展学科、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构建基于导师加团队、平台、培养方案的科研教学协同三全育人生态体系,建设应用化学国家一流专业,培养复合创新人才。
针对地方高校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各自为政,难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现象,挖掘区域特色优势,在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背景下,对标“双一流”和“新工科”及“双万计划”,开展学科、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构建基于导师加团队、平台、培养方案的科研教学协同三全育人生态体系,建设应用化学国家一流专业,培养复合创新人才。
2021, 36(11): 210504
doi: 10.3866/PKU.DXHX202105044
Abstract:
本专业立足产业创新发展需求,积极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发展精细化工、电化学工程和高分子化工特色方向,形成鲜明的以工为主、理工融合的厚基础、强实践应用型新工科人才培养特色。本文全面介绍了本专业在专业定位、培养特色、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等方面的举措和成效。
本专业立足产业创新发展需求,积极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发展精细化工、电化学工程和高分子化工特色方向,形成鲜明的以工为主、理工融合的厚基础、强实践应用型新工科人才培养特色。本文全面介绍了本专业在专业定位、培养特色、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等方面的举措和成效。
2021, 36(11): 211004
doi: 10.3866/PKU.DXHX202110044
Abstract:
面对新产业、新技术和新业态的快速发展需求,广西大学化学类专业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按照新工科理念对化学类专业进行特色建设,推动具有鲜明区域特征的化学类专业特色化发展。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积极探索“校企、科教、本硕”“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对以新工科理念对化学类专业进行特色方向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面对新产业、新技术和新业态的快速发展需求,广西大学化学类专业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按照新工科理念对化学类专业进行特色建设,推动具有鲜明区域特征的化学类专业特色化发展。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积极探索“校企、科教、本硕”“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对以新工科理念对化学类专业进行特色方向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21, 36(11): 210502
doi: 10.3866/PKU.DXHX202105022
Abstract:
在新工科和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大背景下,针对当前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实验教学中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自身特色与优势,创新教育理念,按照目标导向的方式对实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新工科和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大背景下,针对当前应用化学专业学生实验教学中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南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自身特色与优势,创新教育理念,按照目标导向的方式对实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新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021, 36(11): 210707
doi: 10.3866/PKU.DXHX202107075
Abstract:
针对应用化学综合实验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其自主学习能力发挥、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基于OBE (Outcome-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对该课程进行了系统的教学设计:采取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的方式设计创新型实验项目,提高实验内容的前沿性、创新性及科学性;课堂教学增加设计性、探索性及挑战性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学精神;建立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评价模式,强化过程考核,完成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根据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结果及持续改进的原则优化教学方案,推动实验教学向能力导向培养模式发展。
针对应用化学综合实验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其自主学习能力发挥、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基于OBE (Outcome-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对该课程进行了系统的教学设计:采取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的方式设计创新型实验项目,提高实验内容的前沿性、创新性及科学性;课堂教学增加设计性、探索性及挑战性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学精神;建立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评价模式,强化过程考核,完成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根据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结果及持续改进的原则优化教学方案,推动实验教学向能力导向培养模式发展。
2021, 36(11): 210708
doi: 10.3866/PKU.DXHX202107082
Abstract:
在新时期教育部推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的背景下,作为一所地方性应用型高校,郑州轻工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在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依托综合实验课程、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合作以及大学生学科竞赛等单元,建设起独具应用特色的多元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人才培养体系,为一流专业建设中强化学科分层次发展和重点建设,提升应用化学专业人才教育质量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模式。
在新时期教育部推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的背景下,作为一所地方性应用型高校,郑州轻工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在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依托综合实验课程、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合作以及大学生学科竞赛等单元,建设起独具应用特色的多元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和人才培养体系,为一流专业建设中强化学科分层次发展和重点建设,提升应用化学专业人才教育质量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模式。
2021, 36(11): 210709
doi: 10.3866/PKU.DXHX202107094
Abstract:
在新工科背景下,合肥工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通过调整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探索实践,实现了应用化学专业工程创新能力的增强,满足了当今社会对应用化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该实践对以新工科理念改造升级传统专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新工科背景下,合肥工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通过调整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探索实践,实现了应用化学专业工程创新能力的增强,满足了当今社会对应用化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该实践对以新工科理念改造升级传统专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21, 36(11): 210406
doi: 10.3866/PKU.DXHX202104065
Abstract:
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的参赛历程为例,以本科参赛者的视角,从竞赛背景、团队建设、竞赛选题、实施过程、感悟等几个方面介绍如何通过参加节能减排竞赛进行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的参赛历程为例,以本科参赛者的视角,从竞赛背景、团队建设、竞赛选题、实施过程、感悟等几个方面介绍如何通过参加节能减排竞赛进行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2021, 36(11): 210307
doi: 10.3866/PKU.DXHX202103074
Abstract:
为进一步培养化学师范生教研教学能力,基于“一核三段六环节”教学理念,采用“翻转+分段式”混合教学模式,通过课前师生共同准备学习资源、学生自主学习、课中分段讲解、互动交流、教学探究以及课后评价与教学基本能力培养等环节,详细展示了FeCl3·6H2O催化合成乙酸乙酯的教研教学过程。实践结果表明:课前课中教学能够显著促进师范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充分利用实验等待期,还能促进师范生教研教改能力的提高。课后环节有利于提高师范生在课程设计、课堂组织、语言表达以及多媒体应用等方面的能力。
为进一步培养化学师范生教研教学能力,基于“一核三段六环节”教学理念,采用“翻转+分段式”混合教学模式,通过课前师生共同准备学习资源、学生自主学习、课中分段讲解、互动交流、教学探究以及课后评价与教学基本能力培养等环节,详细展示了FeCl3·6H2O催化合成乙酸乙酯的教研教学过程。实践结果表明:课前课中教学能够显著促进师范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充分利用实验等待期,还能促进师范生教研教改能力的提高。课后环节有利于提高师范生在课程设计、课堂组织、语言表达以及多媒体应用等方面的能力。
2021, 36(11): 210506
doi: 10.3866/PKU.DXHX202105066
Abstract:
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是“新工科”建设的核心,针对目前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江南大学从“新工科”建设视域下,积极探索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改革,突出教学与育人相结合,为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强、工程实践能力强、社会责任感强和国际化视野强的“四强”化工卓越人才奠定基础。
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是“新工科”建设的核心,针对目前化工原理实验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江南大学从“新工科”建设视域下,积极探索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改革,突出教学与育人相结合,为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强、工程实践能力强、社会责任感强和国际化视野强的“四强”化工卓越人才奠定基础。
2021, 36(11): 210708
doi: 10.3866/PKU.DXHX202107081
Abstract:
东北大学无机化学课程改革立足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将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与人才素养的提升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上,以“坚、宽、深、交”知识结构为立足点,拓宽课堂教学体系,注重交叉科学知识,突出理论联系实际,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教学模式上,实践“对分课堂”,结合PBL案例教学,转换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教学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式自主学习能力;引入无机化学双语课堂,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发挥无机化学MOOC课堂的在线学习功能,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创新无机化学实验课程考核方式,确保实验课程的学习和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总的说来,通过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有效地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为东北大学理工科学生打下良好的化学基础,培养化学思维习惯,践行“三全育人”教育理念。
东北大学无机化学课程改革立足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将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与人才素养的提升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上,以“坚、宽、深、交”知识结构为立足点,拓宽课堂教学体系,注重交叉科学知识,突出理论联系实际,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教学模式上,实践“对分课堂”,结合PBL案例教学,转换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教学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式自主学习能力;引入无机化学双语课堂,开阔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发挥无机化学MOOC课堂的在线学习功能,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创新无机化学实验课程考核方式,确保实验课程的学习和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总的说来,通过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模式,有效地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为东北大学理工科学生打下良好的化学基础,培养化学思维习惯,践行“三全育人”教育理念。
2021, 36(11): 210308
doi: 10.3866/PKU.DXHX202103087
Abstract:
针对化学专业师范生知识重整能力欠缺的问题,面向大学三年级学生开设了普通化学(General Chemistry)双语课程。遵循专业知识与专业英语融合的目标定位,发挥其作为专业学习与中学从教能力间的“桥梁课程”作用,以学科核心概念为引领进行了内容重构,并采用线上线下协同互动的教学模式,构建了促进学习为导向的全程化、多元评价体系,提升了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知识运用的综合能力。
针对化学专业师范生知识重整能力欠缺的问题,面向大学三年级学生开设了普通化学(General Chemistry)双语课程。遵循专业知识与专业英语融合的目标定位,发挥其作为专业学习与中学从教能力间的“桥梁课程”作用,以学科核心概念为引领进行了内容重构,并采用线上线下协同互动的教学模式,构建了促进学习为导向的全程化、多元评价体系,提升了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知识运用的综合能力。
2021, 36(11): 210604
doi: 10.3866/PKU.DXHX202106049
Abstract:
以“科教融合”“分类施教”理念为指导,结合农林院校近化学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构建了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差异化教学模式。将研究成果转化成具有农林特色的创新综合实验、设计实验,最新科研案例及时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还对分析化学实验中实施“科教融合”的价值进行了分析。
以“科教融合”“分类施教”理念为指导,结合农林院校近化学相关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构建了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差异化教学模式。将研究成果转化成具有农林特色的创新综合实验、设计实验,最新科研案例及时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还对分析化学实验中实施“科教融合”的价值进行了分析。
2021, 36(11): 210706
doi: 10.3866/PKU.DXHX202107060
Abstract:
利用不同生物质为原料,热解法制备出生物碳,对比选出花生壳生物碳,并在其表面负载Fe3O4磁性材料处理水中四环素。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积分析仪(BET)、X射线衍射仪(XRD)等手段表征了磁性花生壳生物碳特征,并研究了吸附动力学、等温线特性以及各种影响去除效果的因素。通过此综合实验,使学生建立“以废治废”理念,并掌握用废弃物制备吸附剂的方法、材料表征技术和污染物的调控方法。此外,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利用不同生物质为原料,热解法制备出生物碳,对比选出花生壳生物碳,并在其表面负载Fe3O4磁性材料处理水中四环素。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积分析仪(BET)、X射线衍射仪(XRD)等手段表征了磁性花生壳生物碳特征,并研究了吸附动力学、等温线特性以及各种影响去除效果的因素。通过此综合实验,使学生建立“以废治废”理念,并掌握用废弃物制备吸附剂的方法、材料表征技术和污染物的调控方法。此外,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