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60-MoP-C纳米花范德瓦耳斯异质结及其电催化析氢性能
李文江, 关平丽, 余锐, 程源晟, 魏先文
【无机化学学报】doi: 10.11862/CJIC.20230289
采用气固法制备了磷化钼-碳纳米花(MoP-CFs),通过简单的超声自组装将C60修饰在MoP-CFs表面,形成范德瓦耳斯异质结。研究其电催化析氢性能发现,C60的修饰能够有效降低电催化析氢过电位。其中,10% C60-MoP-CFs样品(10%为C60的质量分数)表现出最佳催化活性,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达到10 mA·cm-2的电流密度时,所需要的过电位分别为158和157 mV,并且具有至少20 h的电催化稳定性。C60与MoP-CFs之间强电子耦合作用促进电子由C60迁移到MoP-CFs表面,有助于减小电荷传输阻力,加快电催化析氢界面反应动力学过程。
关键词: 富勒烯, 能量转换, 多相催化, 电化学制氢, 绿色化学
多级Ag/Bi/氮空位g-C3N4/Ti3C2Tx肖特基结的构筑及其全光谱催化性能
王敏, 辛德华, 石雅宁, 朱文垚, 张苑群, 章薇
【无机化学学报】doi: 10.11862/CJIC.20230477
采用原位溶剂热反应制备多级Ag/Bi/Nv-g-C3N4(氮空位-g-C3N4)/Ti3C2Tx肖特基结,并对其物相组成和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和孔结构、表面元素组成和化学态、光学和光电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由于Ag、Bi和Ti3C2Tx协同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效应,Ag/Bi/Nv-g-C3N4/Ti3C2Tx表现出全光谱吸收特性。由载流子浓度差驱动的界面极化电荷转移诱导形成的肖特基结,显著提高了光生载流子(包括热电子和热空穴)的分离效率和利用率。因此,与Nv-g-C3N4、Ti3C2Tx、Ag/Nv-g-C3N4、Bi/Nv-g-C3N4和Ag/Bi/Nv-g-C3N4相比,Ag/Bi/Nv-g-C3N4/Ti3C2Tx表现出显著增强的全光谱催化活性,其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照射下光催化降解四环素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033和0.008 6 min-1,为对比样品的10~2.1倍和8.6~1.8倍。
关键词: 肖特基结, 表面等离激元共振, 全光谱催化, 盐酸四环素
通过自由基历程烯烃1,2-双官能团化反应同时构建C—O键和C—X键研究进展
吴丹清, 刘佳俊, 李天宇, 徐大振, 苗志伟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03087
通过自由基途径的烯烃1,2-双官能团化反应是有机合成中从烯烃直接构建C—X (X = C, N, O…)键的重要手段,其优点包括良好的区域选择性、步骤经济性和原子经济性,符合绿色化学的发展要求。含有碳-氧键的有机功能化合物种类很多,发展简单高效构建碳-氧键的合成方法是有机化学家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本文综述了在构建碳-氧键的同时,构建碳-碳键、碳-氮键、碳-硫键和碳-卤键的反应研究进程,并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烯烃, 1,2-双官能团化, 碳-氧键构建, 区域选择性, 研究进展, 自由基历程
利用改性g-C3N4光催化还原CO2
王雪娇, 董隋颖, 戚克振, Vadim Popkov, 项祥林
【物理化学学报】doi: 10.3866/PKU.WHXB202408005
化石燃料的消耗导致CO2排放量大幅增加,对环境构成严重威胁。本文探讨了石墨相氮化碳(g-C3N4)在光催化CO2还原中的潜在应用,以此来应对全球变暖的影响。然而,g-C3N4在这一过程中的有效性受到几个因素的限制,例如光生载流子的快速重组、可见光吸收能力差以及缺乏活性位点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采用了各种改性策略,包括调整g-C3N4的形貌(如量子点、纳米棒、纳米管、纳米片、空心球等形貌),掺杂各种原子,以及与其他半导体形成异质结。本综述重点讨论S型异质结在提高g-C3N4光催化性能方面的作用。总之,尽管g-C3N4已显示出作为光催化剂用于还原CO2的潜力,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创新,以克服其当前的局限性。
关键词: g-C3N4, 光催化, CO2还原, 改性, S型异质结
Ag/质子化g-C3N4纳米棒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性能
殷广明, 王怀尧, 郑建华, 董鑫月, 李健, 孙轶男, 高一铭, 王兵兵
【无机化学学报】doi: 10.11862/CJIC.20240086
制备了Ag负载于质子化g-C3N4(pCN)的纳米棒材料(Ag/pCN),对比了g-C3N4(CN)、表面负载Ag的CN(Ag/CN)、pCN和Ag/pCN在可见光条件下光催化降解亚甲蓝(MB)溶液的效果。结果表明,Ag/pCN光催化效率最高(92.63%),并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通过光电流-时间(I-t)曲线、Nyquist曲线、Mott-Schokkty曲线和捕获实验探究了Ag/pCN光催化降解MB的机理:虽然pCN的π共轭体系较CN发生变化,但由于形成了纳米棒,其比表面积的增加以及Ag负载的协同效应致使Ag/pCN具有优异的光催化性能。光催化过程中羟基自由基(·OH)是起主要作用的活性物质,其由光生电子(e-)与表面吸附的O2反应产生以及光生空穴(h+)与H2O或OH-反应产生。
关键词: Ag, 质子化, g-C3N4, 光催化降解
钾、氯离子共掺杂纳米Li2FeSiO4/C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张庆堂, 吴小雨, 王征, 王晓梅
【无机化学学报】doi: 10.11862/CJIC.20240115
利用K+、Cl-共掺杂来优化纳米Li2FeSiO4/C正极材料的结构及电化学性能,通过固相反应制备了纳米Li2-xKxFeSiO4-0.5xClx/C (x=0、0.01、0.02)正极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恒电流充放电等对比研究了3种正极材料的微观结构特征和电化学性能。研究表明纳米Li1.99K0.01FeSiO3.995Cl0.01/C正极材料的晶面间距和晶胞体积最大,颗粒粒径最小,平均粒径为32 nm。这些特定的微观结构使其表现出最优的电化学性能。纳米Li1.99K0.01FeSiO3.995Cl0.01/C在0.1C下的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203 mAh·g-1,在1C下充放电循环100次的容量保持率为97.72%。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硅酸亚铁锂, 共掺杂
稳定导电网络结构的C-SnO2/MWCNTs复合材料用于锂浆料电池
杨博文, 王瑞, 辛本舰, 刘丽丽, 牛志强
【物理化学学报】doi: 10.3866/PKU.WHXB202310024
锂浆料电池(LSSFBs)具有应用于大规模储能系统的潜力。然而,LSSFBs的电化学性能受限于活性材料本征导电性差以及活性材料与导电添加剂之间的不稳定接触。本文设计了碳包覆的二氧化锡/多壁碳纳米管(C-SnO2/MWCNTs)复合材料作为LSSFBs负极材料。在该复合材料中,SnO2纳米颗粒均匀分布在(MWCNTs)表面,同时SnO2颗粒外表进行碳包覆。纳米尺寸赋予SnO2更多反应活性位点。此外,碳纳米管和碳包覆层共同构建稳定的导电网络。这种导电网络有效改善SnO2的电子转移动力学,并抑制其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从而提高倍率和循环性能。此外,MWCNTs增强浆料电极的悬浮稳定性。这些优势赋予LSSFBs良好的倍率和循环性能。这项工作为优化LSSFBs的浆料电极提供了一种具有前景的策略。
关键词: 浆料电池, 纳米尺寸SnO2, 碳纳米管, 碳包覆
Ti3C2/In4SnS8肖特基异质结用于高效光催化生成H2O2和Cr (VI)还原
周彤, 刘雪, 赵亮, 乔明涛, 雷琬莹
【物理化学学报】doi: 10.3866/PKU.WHXB202309020
人工光合成是一种先进的技术,主要利用太阳能作为唯一驱动能源,将水和氧气转化成双氧水(H2O2)。然而,目前常用的光催化系统的性能受制于其光吸收能力有限,载流子分离效率低以及表面反应能力弱等问题。在本文研究中,通过采用原位水热法,成功地在少层Ti3C2纳米片表面生长厚度为5–10 nm的立方相In4SnS8纳米片(Eg = 2.16 eV),形成了一种具有三明治结构的Ti3C2/In4SnS8纳米复合材料。深入的表征结果显示此2D/2D异质结构具有紧密的界面相互作用并且形成肖特基异质结,有助于载流子快速从In4SnS8转移至Ti3C2表面。其中,7 wt% Ti3C2/In4SnS8复合材料表现出最佳的可见光催化性能,H2O2生成速率为1.998 μmol·L-1·min-1,Cr(VI)的还原速率为19.8×10-3 min-1。通过捕获实验、气氛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分析,证明了H2O2生成的途径包括两种:一种是两步单电子还原路径,另一种是一步两电子水氧化路径。本研究为设计高效、多功能的催化体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 Ti3C2, In4SnS8, 光催化, 生成H2O2, Cr(VI)还原
ZIF-67衍生Co@C/MoS2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微波吸收性能
李敏, 孟献丰
【无机化学学报】doi: 10.11862/CJIC.20240065
通过碳化技术和水热反应相结合成功制备了Co@C/MoS2复合吸波材料。结果表明,ZIF-67的碳化温度和Co@C/MoS2的微观结构对Co@C/MoS2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具有重要影响。Co@C/MoS2的褶皱结构增强了入射波的反射与散射,进而优化了阻抗匹配,提高了材料的电磁波(EMW)吸收性能。当碳化温度为800 ℃,样品匹配厚度为1.7 mm时,Co@C/MoS2复合材料展现出最佳的吸波性能,最小反射损耗(RLmin)和有效吸收带宽(EAB)分别达到-101.84 dB和7.4 GHz。
关键词: 纳米复合材料, ZIF-67, Co@C/MoS2, 电磁波吸收
高性能三元NASICON型Na3.5-xMn0.5V1.5-xZrx(PO4)3/C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梅建宝, 李贝, 张舒, 肖东东, 胡朴, 张更
【物理化学学报】doi: 10.3866/PKU.WHXB202407023
钠离子电池被广泛研究用于储能应用,但实现同时具有高能量密度、稳定性和快速充放电性能的正极材料仍然是一个关键的挑战。本研究合成了一系列NASICON型Na3.5-xMn0.5V1.5-xZrx(PO4)3/C材料,并掺入Mn、V和Zr元素探讨其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在Mn和V的基础上引入Zr,提出一种激活V4+/V5+氧化还原反应新的策略,从而提升能量密度。此外,Zr掺入通过拓宽离子通道并产生额外的钠离子空位,显著促进钠离子迁移,增强电极反应动力学和整体性能。结果表明,Na3.4Mn0.5V1.4Zr0.1(PO4)3/C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在800次循环后保持90%的容量,并具备高倍率性能(20C时,放电比容量为84 mAh∙g-1),显著优于原始的Na3.5Mn0.5V1.5(PO4)3/C材料。该研究为开发高效且可持续钠离子电池提供了有效途径。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NASICON, 正极材料, 循环稳定性, 倍率性能

出版年份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末页
  • 共:2页
  • 跳转
  •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