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05208
将本科课程中的脑文格反应等有机化学内容与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前沿紧密结合,通过实验让学生深入了解有机化学课程中的化学反应。该实验利用脑文格反应合成了一个宽带隙的稠环电子受体材料A831,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材料是通过削弱端基的拉电子能力,提升了材料的最低未占有分子轨道(LUMO)能级,进而获得高电压的有机太阳能电池。该实验充分培养了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基础知识–实际应用”的有机实验教学模式,适合作为面向高年级本科生的综合实验教学课程。
【无机化学学报】doi: 10.11862/CJIC.20230289
采用气固法制备了磷化钼-碳纳米花(MoP-CFs),通过简单的超声自组装将C60修饰在MoP-CFs表面,形成范德瓦耳斯异质结。研究其电催化析氢性能发现,C60的修饰能够有效降低电催化析氢过电位。其中,10% C60-MoP-CFs样品(10%为C60的质量分数)表现出最佳催化活性,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达到10 mA·cm-2的电流密度时,所需要的过电位分别为158和157 mV,并且具有至少20 h的电催化稳定性。C60与MoP-CFs之间强电子耦合作用促进电子由C60迁移到MoP-CFs表面,有助于减小电荷传输阻力,加快电催化析氢界面反应动力学过程。
【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311074
肉桂酸合成实验是高等学校现行《有机化学实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单列基础实验。该实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残余苯甲醛气味难闻、原料对水敏感、购存困难、高温副产物多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对经典肉桂酸合成实验进行了改进:采用苯甲醛/丙二酸/三乙烯二胺的均相反应体系制备肉桂酸,采用亚硫酸氢钠洗涤、萃取的后处理方法去除残余苯甲醛,使其更符合现代实验教学和绿色化学的要求。改进后的实验不仅可有效去除难闻的残余苯甲醛,还具有原料稳定性好、价格低廉、后处理操作简单等优点。通过增加波谱学表征、柱色谱分离等环节,该实验可以拓展为以精细化学品阿魏酸为合成目标的8学时综合性创新实验,提高对学生化学综合素质的培养。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02025
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是教育部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打造“金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育理念。衡阳师范学院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下课程“无机化学实验”建设团队在分析改革难点的基础上,探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教学团队、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七个方面,总结提炼课程建设的特色与创新,以期为国内同类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无机化学学报】doi: 10.11862/CJIC.20240192
以多齿席夫碱(E)-2-羟基-3-甲氧基-N'-(6-甲氧基吡啶-2-亚甲基)苯并酰肼(H2L)为配体,与Ln(dbm)3·6H2O(Hdbm=二苯甲酰甲烷)反应,通过溶剂热法,成功设计并构筑了3例新的四核稀土配合物[Ln4(dbm)6(L)2(μ2-OCH3)2(CH3OH)2]·xCH3OH[Ln=Eu (1)、Tb (2)、Tm (3),x=3(1)、0(2)、0(3)]。单晶X射线衍射结构表明:1~3的结构相似,配位单元主要由4个LnⅢ、6个dbm-、2个L2-、2个μ2-OCH3及2个配位的CH3OH组成。4个中心LnⅢ通过6个μ2-O原子相互连接,呈线型四核结构。固体荧光实验测试表明:1和2在室温下表现出稀土的荧光特征发射峰。此外,抗菌活性研究表明,与配体H2L和稀土离子相比,1~3具有更强的抗菌活性。采用紫外光谱法、循环伏安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1~3与小牛胸腺DN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1~3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为插入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