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教学中引入动态缓冲容量“去公式化”计算的新策略
张红, 石志红, 张志军
【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309030
缓冲容量是分析化学重要内容。目前教材中缓冲容量计算没有考虑缓冲溶液与样品溶液混合时体积的变化,这种不考虑体积变化的缓冲容量被称为“静态”缓冲容量。而在实际应用中,往往缓冲溶液与样品溶液混合后的体积远远大于缓冲溶液的原始体积,此时需要考虑“动态”缓冲溶液。这里提出了一种“动态”缓冲容量问题的“去公式化”解决方案,它完全基于学科思想的底层逻辑,不会增加学生学习的记忆负担。
关键词: 静态缓冲容量, 动态缓冲容量, 去公式化, GeoGebra软件
夯基础、强实践的化工原理教学创新初探
李昱, 宋兰兰, 张红
【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312087
针对在“化工原理”教学活动中所面临的学生“难理解、难应用、难坚持”三难痛点,教学团队基于OBE教学理念,“多维度、全方位”丰富理论教学体系,“夯基础、强实践”培养化学工程思维,“多项目、众主体”合理化教学评价,在摸索中推进了“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有效强化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工程思维,团队教师在推进教学创新改革的同时,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参加各项教学赛事,教学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 化工原理, 教学创新, OBE教学理念
融合废旧镍氢电池回收及镍含量检测分析的实验设计与实践
汪快兵, 张红, 卢文杰, 章维华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03084
本新创实验设计旨在开发一种基于废旧电池回收再利用环保理念,融合无机化学、电化学与分析化学的实验体系,将镍氢电池回收、二次储能应用以及镍离子分析检测合为一体,加深学生对基础化学实验原理的认识,拓展创新思维。在二次储能方面,选用镍氢电池回收液中的含钴氢氧化镍和商业活性炭分别作为正负极材料,通过组装纽扣电池验证器件的储能能力。利用计时电位与循环伏安法,评估纽扣电池在不同电流密度和不同扫速下的性能表现。同时,串联多组纽扣电池用于点亮小灯泡来验证其实用价值。在镍离子检测方面,利用分光光度法定量检测镍离子含量。通过实验的联合设计与分析,学生可以认识到新能源技术的潜在应用前景,并充分了解储能器件回收与检测分析,培养其创新和环保意识。
关键词: 废旧电池, 电化学, 分光光度法, 超级电容器
非均相催化CO2与烃类协同催化转化的最新进展
张红, 魏振, HaoDerek, 敬林, 刘雨溪, 戴洪兴, 魏伟钦, 邓积光
【物理化学学报】doi: 10.1016/j.actphy.2025.100073
在当今时代,全球极端天气事件呈现出愈发频繁的态势,过量温室气体排放是极为关键的诱因。二氧化碳(CO2)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排放量逐年递增,迫使人们采取行之有效的行动以应对过量CO2排放的影响和威胁。全球各国都在探索脱碳技术以实现净零排放。从能源角度来说,CO2是一种丰富且低成本的碳资源,其可通过与烃类化合物(如烷烃、烯烃、芳香烃和聚烯烃等)协同转化为高值化学品。通过氢转移,CO2可被还原成CO,同时形成H2O。通过CO2和烃分子干重整,可转化为合成气(CO和H2)。此外,CO2还可以插入烃分子,引起碳链增长,生成醇类、羧酸和芳烃等物种。然而,由于CO2的热力学稳定性和动力学惰性,以及烃类中C―H键的键能较高和极性较小,CO2和烃类的协同转化极具挑战。本综述重点介绍在非均相催化剂上协同催化CO2和不同烃类增值转化的产物和反应效率的最新进展,探讨了CO2和烃类转化中涉及的相关反应动力学模型(Langmuir-Hinshelwood和Eley-Rideal)。此外,设计具有不同活性位点的双功能催化剂可分别活化这两种反应分子,以及调控酸碱性、构筑氧空位和优化界面位点是增强催化性能的有效策略。最后,提出了CO2与烃类共转化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并对低碳发展战略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烃类, 协同催化增值, 增值化学品, 非均相催化

出版年份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