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无机化学学报》创刊40
聚烯烃工业的先驱者——纪念德国化学家Karl Ziegler逝世50
范勋章, 赵远进, 罗淑芳, 贺爱华
【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312065
本文介绍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德国化学家卡尔∙齐格勒(Karl Ziegler)的科研历程及贡献以纪念他逝世50周年。Ziegler对科学的热情、独特的思维和卓越的实验能力奠定了他的科学基础。他专注于自由基化合物、多元环化合物和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他与朱利奥∙纳塔共同发明命名的Ziegler-Natta催化剂对全球聚烯烃工业产生深远影响,造就了上千亿美元的市场。
关键词: Karl Ziegler, Ziegler-Natta催化剂, 人物传记
“四协四”培养地方高校化材类创新人才探索与实践
汪靖伦, 周虎, 郑柏树, 李国斌, 岳明, 周智华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05013
新形势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肩负着重要使命。本文针对地方高校化材类创新人才培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出“具备学科交叉优势、具有创新思维与工程实践能力、拥有国际化视野和竞争力”的地方高校化材类创新人才培养新理念,并以新理念为指导构建团队协同、学科融合,资源协同、教科融合,校企协同、产学研融合,开放协同、国际融合的“四协四融”多方位全过程地方高校化材类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 化材类创新人才培养, 四协四融
产教深背景下仪器分析与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徐一凤, 吴泽颖, 商贵芹, 丁琳琳, 刘福燕, 张欢, 蒋夫花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08084
在高等教育深度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的仪器分析与实验课程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针对该课程教学团队产业背景薄弱、内容偏重理论、方法传统守旧、考核评价改革不足等问题,我们采用融合校内师资和企业师资、重构教学内容、线上线下与校内校外交替教学、完善融合能力与素质的评价机制等手段进行教学改革。以上改革旨在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提升实践能力,塑造正确价值观,最终培养出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仪器分析与实验, 教学改革, 产教融合, 应用型人才
第十五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暨《大学化学》创刊40年论坛在北京召开
袁梅, 邹鹏
“学生中心,双双驱”教学模式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以“化学反应动力学”课程为例
王旭珍, 王新葵, 田东旭, 刘炜
【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401074
在研究生基础课“化学反应动力学”教学中,秉持“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将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和学科前沿紧密融合,并交替采用问题驱动学习(PBL)和基于研究学习(RBL)的教学模式,带动研究生发挥学习主体的能动性,促进夯实基础知识,形成科学的理性思维及创新能力,提升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研究生后续取得科研创新成果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 研究生基础课, 化学反应动力学, 教学模式, 创新能力, 高阶素质
双线混教学模式在普通化学实验课程中的探索实践——以“甘氨酸合铜的制备及其差热分析”为例
林美玉, 方宇昕, 沈颂章, 段雅倩, 梁文仪, 张弛, 苏娟
【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312042
为全面深化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融合,推进化学实验课堂的改革与创新,本文从信息化教学视角出发,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开展了以“甘氨酸合铜的制备及其差热分析”为例的双线混融实验教学模式研究,实现了化学实验教学课堂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构建“过程–结果”二维度,“虚拟与真实、理论与操作、线上与线下”三结合,实施“课前网上预习–课中实验操作–课后总结分析”全过程的多元化实验教学评价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索能力,实现从预成性知识到建构性知识的转变。
关键词: 普通化学实验, 双线混融, 虚实结合

出版年份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