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氮酶活性中心研究五十
陈全亮, 周朝晖
【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310133
固氮酶是固氮微生物在常温常压下固氮成氨的催化剂,其活性中心的结构从Fe2S2∙Mo2O2演变到MoFe7S9C(R-Hhomocit)(cys)(his) (H4homocit = 高柠檬酸,Hcys = 半胱氨酸,Hhis = 组氨酸)。本文将回顾这一重要的历史过程,探讨化学模拟、光谱学、理论计算和生物化学,特别是结构生物学等领域在固氮酶活性中心研究中的重要成就,从化学结构的角度看固氮酶活性中心研究五十年。
关键词: 固氮酶, 钼铁蛋白, 铁钼辅基, 活性中心
恐龙时代之U-Pb定
许润泽, 刘睿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04083
以一位考古学教授在四川自贡恐龙遗址考察引发的遐想为载体,介绍了U-Pb定年法的基本原理,以及样品采集、样品处理后的分析方法和检测结果处理,全面地科普了U-Pb定年法的相关知识。同时,本文介绍了自贡地区的恐龙文化及产业,向读者展现恐龙之都的魔力。
关键词: U-Pb法,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地球化学,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高分辨率离子探针
两个二肟有机锡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抗癌活性
卿菁菁, 何帆, 刘智辉, 侯帅鹏, 刘娅, 蒋一凡, 谭梦婷, 何丽芳, 张复兴, 朱小明
【无机化学学报】doi: 10.11862/CJIC.20240003
合成了2个丁二酮肟有机锡化合物:双(三(2-甲基-2-苯基丙基)锡)丁二酮肟配合物(C6H5C(CH3)2CH2)3Sn(ON=C(CH3)C(CH3)=NO)Sn(CH2C(CH3)2C6H5)3 (1)和二苄基锡氧氯丁二酮肟多核配合物[μ3-O-((C6H5CH2)2Sn)2(ON=C(CH3)C(CH3)=NOH)(O)Cl]2(2)。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1H、13C、119Sn)、差热分析和单晶X射线衍射对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对其结构进行量子化学从头计算,并进行了体外抗癌活性研究。结果显示:配合物1为通过配体丁二酮肟桥联的双锡核中心对称分子,锡原子均为四配位的畸变四面体构型;配合物2为通过氧原子和丁二酮肟配体桥联的四锡核中心对称多环聚合结构,锡原子分别为五配位的畸变三角双锥构型和六配位的畸变八面体构型。配合物对人肝癌细胞(HUH7)、人肺癌细胞(A549)、人表皮癌细胞(A431)、人结肠癌细胞(HCT-116)和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均有较强的抑制活性。
关键词: 双(三(2-甲基-2-苯基丙基)锡)丁二酮肟配合物, 二苄基锡氧氯丁二酮肟多核配合物, 晶体结构, 从头计算, 体外抗肿瘤活性
科教融合:水合物熔盐促进作用下柠檬酸三酯的合成研究用于科研创新训练教学
王景华, 于延新, 任衍彪, 王业胜
【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402057
科研创新训练是理工科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是对所学专业知识在科学研究中的综合运用,因而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科研课题的设计、独立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水合物熔盐中柠檬酸三丁酯的合成研究应用于科研创新训练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研究背景、课题的提出、课题的设计、分析方法的建立、实验过程研究、结果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课题的整体设计研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显著提高,达到了预期目标,获得了水合物熔盐中柠檬酸三丁酯的最佳工艺条件和促进作用机理,为工业化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是教学和科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值得推广的一种科研创新训练教学方式。
关键词: 水合物熔盐, 柠檬酸三丁酯, 科研创新训练
庆祝《无机化学学报》创刊40周
聚烯烃工业的先驱者——纪念德国化学家Karl Ziegler逝世50周
范勋章, 赵远进, 罗淑芳, 贺爱华
【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312065
本文介绍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德国化学家卡尔∙齐格勒(Karl Ziegler)的科研历程及贡献以纪念他逝世50周年。Ziegler对科学的热情、独特的思维和卓越的实验能力奠定了他的科学基础。他专注于自由基化合物、多元环化合物和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他与朱利奥∙纳塔共同发明命名的Ziegler-Natta催化剂对全球聚烯烃工业产生深远影响,造就了上千亿美元的市场。
关键词: Karl Ziegler, Ziegler-Natta催化剂, 人物传记
跨越九百的青山绿水:从化学视角解密《千里江山图》
黄伟, 陈伟伟, 汤永兴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312075
《千里江山图》作为中国的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不仅代表了青绿山水画艺术的发展历程,更是中国古老文明的缩影。该画作流传久远,历时九百余年依旧绚烂多彩,与其材质、颜料、胶结材料密切相关。本文从化学视角出发,分析《千里江山图》使用的颜料与胶结材料,并以拟人化的方式逐个介绍它们的性格与特点,如“石墨大哥”“赭石阿姨”“青绿兄弟”“砗磲姑娘”和“明胶叔叔”。探讨他们的化学成分与理化性能,揭示这些惊艳的颜料共同打造《千里江山图》辉煌的秘诀。通过激发古典艺术与现代科技的思考,促进艺术鉴赏与科技创新的融合。
关键词: 文化遗产, 颜料, 碱式碳酸铜, 明胶
第十五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暨《大学化学》创刊40周论坛在北京召开
袁梅, 邹鹏

出版年份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