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氮酶活性中心研究五十
陈全亮, 周朝晖
【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310133
固氮酶是固氮微生物在常温常压下固氮成氨的催化剂,其活性中心的结构从Fe2S2∙Mo2O2演变到MoFe7S9C(R-Hhomocit)(cys)(his) (H4homocit = 高柠檬酸,Hcys = 半胱氨酸,Hhis = 组氨酸)。本文将回顾这一重要的历史过程,探讨化学模拟、光谱学、理论计算和生物化学,特别是结构生物学等领域在固氮酶活性中心研究中的重要成就,从化学结构的角度看固氮酶活性中心研究五十年。
关键词: 固氮酶, 钼铁蛋白, 铁钼辅基, 活性中心
恐龙时代之U-Pb定
许润泽, 刘睿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04083
以一位考古学教授在四川自贡恐龙遗址考察引发的遐想为载体,介绍了U-Pb定年法的基本原理,以及样品采集、样品处理后的分析方法和检测结果处理,全面地科普了U-Pb定年法的相关知识。同时,本文介绍了自贡地区的恐龙文化及产业,向读者展现恐龙之都的魔力。
关键词: U-Pb法,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地球化学,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高分辨率离子探针
Synthesis and structures of cdq-topological quaternary and (4, 4, 8)-c topological quinary Zn-MOFs with both oxalic acid and triazole ligands
Jing LIANG, Qian WANG, Junfeng BAI
【无机化学学报】doi: 10.11862/CJIC.20240177
Different solvothermal reactions of ZnC2O4 with oxalic acid (H2ox) and 1, 2, 4-triazole (Htrz) successfully gave a new quaternary (NJTU-Bai83, NJTU-Bai=Nanjing Tech University Bai's group) and a new quinary (NJTU- Bai84) anionic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 where NJTU-Bai83=(Me2NH2)2[Zn3(trz)2(ox)3]·2H2O and NJTU-Bai84=(Me2NH2)[Zn3(trz)3(ox)2]·H2O, respectively. With the [Zn2(ox)4(trz)2] secondary building unit (SBU) in NJTU- Bai83 replaced by the [Zn3(ox)2(trz)6] and planar [Zn(ox)2(trz)2] ones in NJTU-Bai84, 2D supramolecular building layers (SBLs) are changed from the A-layer and B-layer to another A-layer, while pillars are transformed from the tetrahedral [Zn(ox)2(trz)2] SBU to the irregular tetrahedral [Zn(ox)2(trz)2] and planar [Zn(ox)2(trz)2] SBUs. Thus, cdq-topological quaternary NJTU-Bai83 is tuned to (4, 4, 8)-c new topological quinary NJTU-Bai84. Two MOFs were well characterized by powder X-ray diffraction,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elemental analysis, etc.
关键词: controlled synthesis, multivariant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pillar-layer typed structures
等离激增强上转换发光及其分子检测应用
杨扬, 李鹏城, 舒展, 屠能榮, 王宗花
【无机化学学报】doi: 10.11862/CJIC.20230440
针对荧光分子检测普遍灵敏度低和检测范围窄的问题,制备了具有等离子激元共振特性的重掺杂半导体纳米结构Cu2-xS和典型的稀土掺杂上转换发光纳米颗粒NaYF4∶Yb,Er,通过三相界面自组装方法获得了Cu2-xS/NaYF4∶Yb,Er薄膜基底。结合有限元模拟,计算了不同摆放情况下Cu2-xS周围的局域电场分布,研究了在实际薄膜中Cu2-xS纳米盘之间产生的等离激元耦合对上转换发光性能以及对拉曼信号增强的影响。结果表明,Cu2-xS等离激元层与NaYF4∶Yb,Er发光层的耦合,不仅得到了上转换3个数量级的提高,还实现了分子检测10-7 mol·L-1的检测极限,并且获得了10-3~10-7 mol·L-1的宽线性响应,从而达到高灵敏度的定性和定量双功能的精确检测。
关键词: Cu2-xS纳米盘, 等离子激元共振, 分子检测
庆祝《无机化学学报》创刊40周
聚烯烃工业的先驱者——纪念德国化学家Karl Ziegler逝世50周
范勋章, 赵远进, 罗淑芳, 贺爱华
【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312065
本文介绍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德国化学家卡尔∙齐格勒(Karl Ziegler)的科研历程及贡献以纪念他逝世50周年。Ziegler对科学的热情、独特的思维和卓越的实验能力奠定了他的科学基础。他专注于自由基化合物、多元环化合物和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他与朱利奥∙纳塔共同发明命名的Ziegler-Natta催化剂对全球聚烯烃工业产生深远影响,造就了上千亿美元的市场。
关键词: Karl Ziegler, Ziegler-Natta催化剂, 人物传记
跨越九百的青山绿水:从化学视角解密《千里江山图》
黄伟, 陈伟伟, 汤永兴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312075
《千里江山图》作为中国的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不仅代表了青绿山水画艺术的发展历程,更是中国古老文明的缩影。该画作流传久远,历时九百余年依旧绚烂多彩,与其材质、颜料、胶结材料密切相关。本文从化学视角出发,分析《千里江山图》使用的颜料与胶结材料,并以拟人化的方式逐个介绍它们的性格与特点,如“石墨大哥”“赭石阿姨”“青绿兄弟”“砗磲姑娘”和“明胶叔叔”。探讨他们的化学成分与理化性能,揭示这些惊艳的颜料共同打造《千里江山图》辉煌的秘诀。通过激发古典艺术与现代科技的思考,促进艺术鉴赏与科技创新的融合。
关键词: 文化遗产, 颜料, 碱式碳酸铜, 明胶
高性能三NASICON型Na3.5-xMn0.5V1.5-xZrx(PO4)3/C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梅建宝, 李贝, 张舒, 肖东东, 胡朴, 张更
【物理化学学报】doi: 10.3866/PKU.WHXB202407023
钠离子电池被广泛研究用于储能应用,但实现同时具有高能量密度、稳定性和快速充放电性能的正极材料仍然是一个关键的挑战。本研究合成了一系列NASICON型Na3.5-xMn0.5V1.5-xZrx(PO4)3/C材料,并掺入Mn、V和Zr元素探讨其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在Mn和V的基础上引入Zr,提出一种激活V4+/V5+氧化还原反应新的策略,从而提升能量密度。此外,Zr掺入通过拓宽离子通道并产生额外的钠离子空位,显著促进钠离子迁移,增强电极反应动力学和整体性能。结果表明,Na3.4Mn0.5V1.4Zr0.1(PO4)3/C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在800次循环后保持90%的容量,并具备高倍率性能(20C时,放电比容量为84 mAh∙g-1),显著优于原始的Na3.5Mn0.5V1.5(PO4)3/C材料。该研究为开发高效且可持续钠离子电池提供了有效途径。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NASICON, 正极材料, 循环稳定性, 倍率性能
发展二熔盐体系用于聚七嗪亚胺薄膜光阳极的制备与水氧化性能研究
苏加鑫, 张佳琪, 柴姝名, 王衍坤, 汪思波, 方元行
【物理化学学报】doi: 10.3866/PKU.WHXB202408012
近年来,开发用于水氧化反应的聚合物薄膜光阳极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其中碳化氮类半导体材料因其卓越的性能而尤为瞩目。本研究聚焦高结晶度的聚七嗪亚胺薄膜光阳极的制备与调控,发展了二元熔盐体系用于开展聚七嗪亚胺薄膜光阳极的制备及其水氧化性能研究。优化后的电极能够在相对于可逆氢电极的1.23 V的电压偏置下,模拟可见光照射下,实现了365 μA·cm-2的最佳光电流密度,约为无定形PCN光阳极的18倍。在这一过程中,NH4SCN促进了SnS2种子层的生长,而K2CO3增强了薄膜的结晶性。原位电化学分析表明,这种盐的组合提高了光激发电荷转移效率,并将SnS2层的厚度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使电极电阻尽量小。这项研究阐明了盐在合成聚七嗪亚胺光阳极中的作用,并为设计基于高结晶碳化氮的功能薄膜提供了研究基础。
关键词: 二元熔盐, 聚七嗪亚胺, 离子热制备法, 水氧化, 光阳极
超声强化药剂协同处理三复合驱采出水技术研究在实验教学中的设计与探索
王章署, 张昕, 韩季鑫, 方雪冰, 赵秀凤, 顾泽宇, 邓进军
【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310056
三元复合驱采出水(ASP-PW)处理的油水分离问题已经成为了三元复合驱技术推广的技术瓶颈。本文采用超声波强化聚合氯化铝(PAC)协同处理ASP-PW的方法,大大提高了油水分离效果。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在超声频率40 kHz、超声时长为60 min时,乳化油滴粒径由349 nm增大到3639 nm,表明了超声对乳化油滴起到了一定的凝聚作用;当超声与PAC协同处理ASP-PW时,在超声时长为60 min、加药量为850 mg∙L−1,并于40 °C恒温水浴中沉降30 min,其除油率高达95.82%,远高于相同条件下单独使用超声的除油率(86.12%)和PAC的除油率(90.87%),协同作用效果显著。实验内容接地气,是科教融合的重要体现,实验方法遵循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实验过程锻炼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该实验从问题调研、方案设计到结果的获取均凸显出团队协作的关键作用,本实验也为ASP-PW的处理提供新的方向。
关键词: 三元复合驱, 油水分离, 超声, 实验教学

出版年份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末页
  • 共:2页
  • 跳转
  • 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