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doi: 10.3866/PKU.DXHX202402066
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本文介绍了浙江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在创新化学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以学术科研为牵引,通过优化课程构架、健全科研实践体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三方面,将学术科研有机融入本科生培养过程,促进科教融合,加强理实融通,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和实践创新水平,培养卓越化学人才。
【大学化学】doi: 10.12461/PKU.DXHX202402059
由于化学热力学知识抽象,因而被认为难以进行课程思政。本文以其中“化学反应热”教学内容为例,给出我们“润物细无声”地把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实践过程,以及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培养目标的点滴经验。
【无机化学学报】doi: 10.11862/CJIC.20240362
双酮化合物与等物质的量的碳化钾(KC8)和二(五氟苯基)氯硼烷一锅法直接合成了一系列含硼中性自由基二聚体1~3。利用核磁共振和单晶X射线衍射表征了该系列化合物的结构。晶体结构解析表明,3种化合物均为三斜晶系P1空间群。1的晶胞参数为a=0.914 93(3) nm,b=1.292 24(4) nm,c=1.526 46(6) nm,α=108.715(2)°,β=103.002(2)°,γ=102.557(2)°;2的晶胞参数为a=1.197 14(5) nm,b=1.352 20(6) nm,c=1.352 20(6) nm,α=96.108 0(10)°,β=105.189(2)°,γ=102.557(2)°;3的晶胞参数为a= 1.190 50(15) nm,b=1.362 4(2) nm,c=1.848 3(3) nm,α=77.376(6)°,β=79.817(5)°,γ=102.557(2)°。3种化合物均形成了四配位的硼中心,且其分子骨架分别以“头碰头”和“肩并肩”的形式发生σ二聚。结合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其二聚键长的变化规律和可能的反应机理,晶体数据和理论计算数据显示,分子的二聚键长受骨架的共轭程度和二聚碳取代基的空间位阻效应协同影响。测试了3种分子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光性质,结果发现三者均在414 nm附近出现明显的吸收峰。荧光测试显示,二聚体2在480 nm处有发光峰,且荧光发射峰随溶液浓度增加发生轻微红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