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化学   2016, Vol. 33 Issue (8): 960-967   PDF    
Article Options
  • PDF
  • Full Text HTML
  • Abstract
  • Figures
  • References
  • History
  • Received: 2015-10-10
  • Revised: 2016-03-28
  • Published on Web: 2016-05-10
  • 扩展功能
    把本文推荐给朋友
    加入引用管理器
    Email Alert
    RSS
    本文作者相关文章
    孟帅琦
    周劲松
    王小龙
    高翔
    骆仲泱
    Hg在Pd掺杂的CeO2表面吸附和脱除
    孟帅琦, 周劲松, 王小龙, 高翔, 骆仲泱     
    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杭州 310027
    摘要: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对Hg在纯CeO2表面的吸附机理进行了理论计算,采用p(3×3)的二维超晶胞模型计算了CeO2 3个不同表面上不同位点对汞的吸附能,计算结果表明,Hg在纯CeO2表面吸附能力较弱,为物理吸附,Hg原子与CeO2未形成有效化学键。为了进一步研究Hg在CeO2表面的吸附机理,计算了Hg在Pd掺杂的CeO2(Pd-CeO2)表面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Hg在Pd-CeO2表面吸附能较强,为化学吸附,Hg原子与Pd-CeO2之间形成有效的化学键,说明Pd的掺杂有利于提高CeO2对汞的吸附能力。为了量化纯CeO2和Pd-CeO2的汞脱除效率,对Hg在纯CeO2和Pd-CeO2表面的脱除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纯CeO2对汞的脱除效率较低,贵金属Pd的掺杂能够有效提高CeO2的汞脱除效率,与理论计算的结果相符。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CeO2     Pd-CeO2     吸附机理    
    Adsorption and Removal of Hg on Pd Doped CeO2 Surfaces
    MENG Shuaiqi, ZHOU Jinsong, WANG Xiaolong, GAO Xiang, LUO Zhongyang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lean Energy Utiliz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a
    Abstract: The adsorption mechanism of Hg on pure CeO2 surface was studied by th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The adsorption energy of Hg on different surfaces and different sites of CeO2 was calculated by two-dimensional supercell model of p(3×3).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Hg on pure CeO2 is weak, which is a physical adsorption, and the Hg atom and CeO2 do not form effective chemical bonds. In order to further study the adsorption mechanism of Hg on CeO2 related surface, the adsorption mechanism of Hg on Pd doped CeO2(Pd-CeO2) surface was also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Hg on Pd-CeO2 is strong, which is a chemical adsorption, and the Hg atom and Pd-CeO2 form effective chemical bonds.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Hg on CeO2 surface is enhanced due to the doping of Pd. In order to further quantify the adsorption efficiency of Hg on the surface of pure CeO2 and Pd-CeO2, the experimental study has been carri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sorption efficiency of Hg on pure CeO2 is low, and doping of Pd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adsorption efficiency of CeO2, 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of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Key words: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mercury     CeO2     Pd-CeO2     adsorption mechanism    

    我国能源资源的特点是富煤、少油、缺气,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这一现状难以改变,大量煤炭的消耗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汞污染。 汞污染具有挥发性、易迁移性和生物富集性的特点,对人的神经系统会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1]。 鉴于汞污染的巨大危害,我国在2011年7月发布的《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11)》中规定,从2015年1月1日起将气态单质汞及其化合物排放量控制在0.03 mg/m3以下[2]。 2013年10月,我国签署了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的旨在全球范围内控制和减少汞排放的国际公约《水俣公约》[3]。 因此,发展清洁高效的技术控制燃煤汞排放是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煤气化技术是将煤炭转化为煤气的技术,具有能源利用效率高、清洁无污染、燃料适用性广、易于实现多联产的特点[4]。 在煤气化过程中,煤气中的汞及汞的化合物浓度比燃煤烟气高,其中93%~99%为单质汞[5]。 单质汞具有熔点低、易挥发、难溶于水的特点,在大气环境中是稳定形态[6]。 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对脱除燃煤烟气中的单质汞进行研究,而对煤气中单质汞的脱除研究较少。 由于煤气化在还原性气氛下进行,汞的催化氧化和吸附过程非常复杂,煤气中汞脱除的基础研究还比较缺乏。

    目前,开发的汞吸附剂仍处于基础研究阶段,研究表明,Fe2O3、TiO2、V2O5等金属氧化物具有很好的克劳斯反应活性,可直接将H2S催化氧化为单质硫,单质硫与煤气中的Hg0发生反应,生成稳定化合物HgS,从而实现Hg0的脱除,此过程中O2的存在是实现H2S催化氧化不可缺少的因素。 由于煤气中含有H2、CO等强还原性组分,是一种缺O2的环境,因此,我们选择了具有强大储氧能力的金属氧化物吸附剂CeO2进行研究,CeO2能够在氧化和还原条件下通过Ce3+/Ce4+氧化还原对的反应来储存和释放氧,实现CeO2和Ce2O3之间转换[7],这对还原性气氛下氧化过程的发生是非常有益的。 但是,到目前为止,煤气气氛下CeO2对汞的脱除研究仍较少[8],本文将对其进行研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深入研究吸附剂表面特性和具体反应机理,但是对于CeO2体系的研究仍较少。 侯文慧等[9]利用DFT研究了还原性气氛下Hg在纯CeO2表面的吸附机理,由于H2S的存在,Hg0在CeO2表面的吸附遵循Eley-Rideal机理。 郑智展等[10]利用DFT研究了汞在燃煤烟气气氛下Hg在Mn掺杂的CeO2表面的吸附机理,掺杂诱发的活性氧为Mn-Ce复合氧化物表面吸附汞的主要活性位。 唐元昊等[11]通过理论计算得出CeO2表面掺杂Mn可以减低晶格上氧空位的形成能,提高CeO2的氧化能力。 Stekel等[12]利用DFT研究了不同的金属(Cu、Ni、Pd、Pt、Ag、Au)表面上汞的吸附,发现较之顶位(top site)和桥位(bridge site),Hg原子更易吸附在表面空位(hollow site)上,6种金属对Hg的吸附能顺序为:Pd>Pt>Ni>Cu>Au>Ag,其中最有利的Pd和Pt表面有将近1 eV的吸附能,因此,研究表面掺杂Pd的CeO2是否可以高效脱除煤气中的Hg0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建立了CeO2不同表面的模型,利用DFT从微观上研究了汞在CeO2不同表面上的吸附机理,随后建立了Pd-CeO2模型,计算了汞在Pd-CeO2表面的吸附机理。 为了量化纯CeO2和Pd-CeO2对汞的脱除效率及验证理论计算的可靠性,利用沉积沉淀法制备了CeO2吸附剂以及掺杂不同质量分数Pd的CeO2,在固定床反应器上研究了模拟合成气气氛下不同温度时CeO2的汞脱除特性以及特定温度下掺杂不同质量分数Pd的CeO2对汞的脱除特性。 在理论计算的过程中,研究的是汞在吸附剂表面的吸附能力,而在实验过程中,研究的是吸附剂对汞的脱除能力,吸附剂对汞的脱除能力由吸附剂的吸附特性和实验气氛中的气体成分共同决定。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和仪器

    实验所用试剂均为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的分析纯药品,去离子水由杭州银河供水服务中心提供。

    MS-1A/DM-6B型汞在线监测仪(日本Nippon公司),测量范围0.1~999 μg/m3,精度0.1 μg/m3;汞渗透管(美国VICI公司);Model 150型动态气体校准器(美国VICI公司),可以溯源到美国NIST标准;SX2-12-13型马弗炉(上海意丰电炉有限公司)。

    1.2 吸附剂样品制备

    取一定体积0.5 mol/L的分析纯Ce(NO3)3·6H2O溶液于烧杯中,边搅拌边逐滴加入2 mol/L氨水至pH值为10.0,继续搅拌30 min,水洗至中性,然后在110 ℃的条件下干燥12 h。 在空气气氛中,450 ℃焙烧4 h,选取粒径0.15~0.18 mm的颗粒为CeO2吸附剂。 利用制备的CeO2吸附剂为载体,采用沉积沉淀法制备掺杂不同质量分数Pd的CeO2。 操作过程如下:配制1 L浓度为5 mmol/L的PdCl2溶液,等分成2份,分别加入不同质量的CeO2,得到Pd质量分数为4%和8%的Pd/CeO2。 分别滴加Na2CO3溶液调pH值至10.5,水洗至中性,然后在110 ℃的条件下干燥12 h。 接着在空气气氛中,利用马弗炉450 ℃条件下焙烧4 h,选取0.15~0.18 mm的颗粒,即为Pd(w)/CeO2吸附剂,w为负载的Pd的质量分数。 对制得的吸附剂进行了BET表征,从而了解所制备吸附剂的比表面积特性。

    1.3 实验装置和方法

    汞脱除实验的固定床吸附装置如图 1所示,装置主要由模拟煤气发生系统、汞蒸气发生系统、吸附反应系统、气体分析系统以及尾气处理系统构成。

    图 1 实验吸附系统示意图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experimental adsorption system

    实验开始前,取150 mg的吸附剂平铺在一定厚度的石英棉上。 设定合成气总流量为1 L/min,将流量为200 mL/min的载汞N2气通入含有Hg0渗透管的汞蒸气发生器,并与其余气体(30%(体积分数) H2、20%(体积分数)CO、0.02%(体积分数)H2S、0.001%(体积分数)HCl、0.01%(体积分数)NH3,其余为平衡N2)混合通过旁路,由MS-1A/DM-6B型在线连续测汞仪监测混合气体中Hg0和Hg2+的浓度。 待汞浓度稳定以后(稳定时汞的浓度为55 μg/m3左右),旋转三通阀,使气体由旁路转到反应路进行吸附实验,尾气通过活性炭吸附后排入大气。

    在实验中,氧化态Hg2+未能被检测到,因此被吸附剂脱除的都是Hg0。 任意时刻吸附剂的脱汞效率定义为:

    $\eta =\frac{{{\rho }_{in}}-{{\rho }_{out}}}{{{\rho }_{in}}}\times 100%$ (1)

    式中,ρinρout分别为反应器入口及出口Hg0的浓度(μg/m3)。

    2 结果与讨论
    2.1 理论计算结果与讨论
    2.1.1 理论计算方法

    本文中的计算工作所用到软件为基于DFT的从头计算量子力学程序包VASP(Vienna ab-initio simulation package)[13]。 描述电子交换关联势使用广义梯度近似(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GGA)中的Perdew-Wang 1991(PW91)泛函[14-15]。 计算过程中所涉及的原子构型分别为:O-2s22p4、Ce-5s25p66s25d14f1、Hg-2s22p4和Pd-4d10,其它轨道电子视为芯电子,利用赝势代替,电子波函数通过平面波基组展开,经过验证计算,平面波截断动能取用450 eV。 此外,引入Hubbard U参数来修正Ce原子上4f电子的强关联效应(U=5 eV),从而消除计算中自相互作用的误差,以此提高电子间关联作用的精度。 高斯展开参数SIGMA设定为0.1 eV,k点网格设置为8×8×8。 侯文慧[9]利用此方法对CeO2建模,研究结果表明在H2S存在条件下,汞在CeTi吸附剂表面的吸附遵循Eley-Rideal机制,与实验结果保持一致。 郑智展[10]利用此方法计算了Hg在Mn掺杂的CeO2表面的吸附,计算结果表明表面活性O物种的存在对Hg0的氧化有重要的影响。

    体相CeO2晶胞为立方萤石结构,如图 2所示。 O2-离子排列呈体心立方点阵结构,每个O2-与4个Ce4+离子配位。 Ce4+离子排列呈面心立方点阵结构,每个Ce4+离子与附近8个O2-离子配位,Ce—O键长为0.234 nm。 本文计算了Hg在CeO2 (111)表面的吸附机理,采用p(3×3)的二维超晶胞模型进行计算,为消除上下相邻晶胞间吸附分子之间的相互影响,设定真空层厚度为1.5 nm。

    图 2 体相CeO2晶胞 Fig. 2 Unit cell of CeO2

    定义Hg原子在CeO2表面的吸附能Eads为:

    $~{{E}_{ads}}=E\left( slab+Hg \right)-E\left( slab \right)-E\left( Hg \right)$

    式中,E(slab+Hg)为体系吸附Hg原子后的总能量(eV);E(slab)为吸附前基底总能量(eV);E(Hg)为Hg原子的基态能量(eV)。

    通常,吸附能(代数值)计算结果越小,说明吸附作用越强,吸附体系越稳定。

    2.1.2 Hg在CeO2(111)面的吸附

    CeO2 (111)面的结构如图 3所示。 本节考虑了CeO2 (111)表面5个不同位点的吸附情况,分别为Ce顶位(Ce Top)、O顶位(O Top)、Ce-O桥位(Ce-O Bridge)、O-O桥位(O-O Bridge)和hollow位,不同吸附位点布置如图 3所示。

    图 3 (A)和(B)分别是CeO2 (111)面晶胞模型的顶视图和侧视图,(C)为CeO2 (111)表面不同吸附位点的顶视图 Fig. 3 Top view(A) and side(B) view of Ce2O(111) cell model,(C) is top view of different adsorption sites

    Hg在CeO2 (111)表面上的吸附优化结果如表 1所示。 由表 1可知,吸附前后总的能量没有发生明显波动,Hg在Ce-O桥位上的吸附为最稳定的构型,但是吸附能仅为-0.06 eV,为较弱的物理吸附,说明Hg与基底未发生明显的相互作用。 Hg原子远离吸附表面,与基底之间未形成新的化学键。Hg在CeO2 (111)表面不同位点的吸附结构如图 4所示,结构优化后的Hg原子远离吸附表面,与基底原子之间未形成新的结合键。

    表 1 Hg在CeO2(111)表面上的吸附能和主要结构参数 Table 1 Adsorption energy and main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Hg on CeO2(111) surface
    图 4 Hg在CeO2 (111)面上不同位点的吸附结构 Fig. 4 Structures of adsorbed Hg at different sites on CeO2 (111) surface A,B,C,D,E are the top view of Ce Top,Ce-O Bridge,O Top,O-O Bridge,hollow,F,G,H,I,J are the corresponding side view
    2.1.3 Hg在Pd-CeO2(111)面的吸附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纯CeO2对Hg的吸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因此,考虑在其中掺加贵金属Pd,然后研究是否能够提高吸附效果。 通过上述计算得知,Hg在CeO2 (111)表面吸附能最小,因此选择研究Hg在掺杂Pd的CeO2 (111)的吸附。 Hg在Pd-CeO2 (111)表面上的吸附优化结果如表 2所示。 由表 2可知,吸附前后能量发生了明显的波动,Hg在4个吸附位点的吸附均为较稳定的构型,在O顶位上最为稳定,吸附能为-1.32 eV,且在其它3个位点上的吸附能均较大,说明Hg在Pd-CeO2 (111)表面发生了较为强烈的化学吸附。 Hg在Pd-CeO2 (111)表面不同位点的吸附结构如图 5所示。

    表 2 Hg在Pd-CeO2 (111)表面上的吸附能和主要结构参数 Table 2 Adsorption energy and main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Hg on Pd-CeO2(111) surface
    图 5 Hg在Pd-CeO2(111)面上不同位点的吸附结构 Fig. 5 Structures of adsorbed Hg at different sites on Pd-CeO2 (111) surface A,B,C,D are the top view of O-O Bridge,O Top,Pd-O Bridge,Pd Top,E,F,G,H are the corresponding side view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为了有效验证理论计算模型的可靠性,利用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温度对纯CeO2和掺杂不同质量分数的Pd对汞脱除效率的影响。依据理论计算的结果,纯CeO2对汞的脱除主要为物理吸附,吸附效率较低,掺杂不同质量分数的Pd将有效提高汞脱除效率,并且汞脱除效率将随着掺杂Pd的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

    2.2.1 吸附剂比表面积分

    为了更好地了解所制备吸附剂的比表面积特性,利用氮吸附对CeO2、4%Pd-CeO2以及8%Pd-CeO2进行了表征,得到了吸附剂的比表面积、总孔容积和平均孔径,如表 3所示。

    表 3 吸附剂表面物理结构特性 Table 3 Physical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adsorbent surfaces

    表 3可知,纯CeO2的比表面积为34.8 m2/g,比孔容积为0.029 cm3/g,平均孔径为3.12 nm。 随着掺杂Pd的质量分数从0增加到8%,Pd-CeO2比表面积逐渐增加,总孔容积逐渐增加,平均孔径逐渐减少,说明了Pd的掺杂有利于提高吸附剂对气体分子的物理吸附能力。

    2.2.2 不同温度对CeO2脱汞的影响

    吸附剂的汞脱除效率与温度密切相关,因此研究温度对脱汞的影响十分必要。在还原性气氛下(气体组分:30%H2、20%CO、0.02%H2S、0.001%HCl、0.01%NH3、其余为N2),将CeO2分别在150、200、250和300 ℃下进行汞脱除实验,实验结果如图 6所示。 从图 6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升高,最高汞脱除效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在200 ℃汞的脱除效率最大。 还原性气氛下汞在CeO2表面的脱除主要依靠S与Hg0反应生成HgS而脱除,而CeO2表面的活性S主要依靠化学吸附。 因此,当温度低于200 ℃时,影响S与Hg0反应生成HgS的主要因素是CeO2表面的活性S的量,随着温度的升高,物理吸附减弱,化学吸附增强,CeO2表面的活性S增加,Hg0的脱除效率随之增加。 当温度高于200 ℃时,影响S与Hg0反应生成HgS的主要因素是反应条件,即温度。 由于S与Hg0反应生成HgS的反应为放热反应,随着温度的升高,抑制了S与Hg0的反应,使得S与Hg0反应生成的HgS的量逐渐减少,汞的脱除效率降低。

    图 6 CeO2上温度对Hg0脱除效率的影响 Fig. 6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Hg0 removal efficiency with CeO2
    2.2.3 掺杂不同质量分数的Pd对CeO2脱汞的影响

    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可知,贵金属Pd对汞的吸附有很高的活性,CeO2在还原性气氛下对汞的脱除效率仍有待提高,因此对掺杂不同质量分数Pd的CeO2对汞的脱除效果进行了探究。 由不同温度对汞脱除影响的实验可知,150 ℃时CeO2对汞的脱除效果最差,为了明确Pd掺杂对CeO2脱除汞的影响,因此选择研究150 ℃下Hg在Pd掺杂的CeO2表面的脱除。 掺杂不同质量分数(4%,8%)Pd的CeO2在150 ℃下进,脱除效率变化曲线如图 7所示。

    图 7 150 ℃下Pd负载量对Hg0脱除效率的影响 Fig. 7 Effect of Pd loading on Hg0 removal efficiency at 150 ℃

    图 7可以看出,随着Pd负载量的增加,最高汞脱除效率从25.9%增加到95.7%,与纯CeO2脱除汞的效果相比,掺杂Pd后,脱除效果明显增强,且随着Pd质量分数的增大,2 h内平均汞脱除效率逐渐增大,说明贵金属Pd的掺杂能够有效提高CeO2的汞脱除效率。 Pd的负载量对汞脱除的影响主要在两方面,一是随着负载量的增加,吸附剂的比表面积逐渐增加,金属在表面的分散性加强,从而使吸附剂对汞的物理吸附能力提高;二是随着负载量的增加,化学吸附活性位增加,吸附剂的活性化学吸附能力得到提升。 在Pd负载量从0提升到8%的过程中,Pd-CeO2的比表面积不断增加,化学吸附活性位增加,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能力均提高,汞脱除效率增加。

    3 结 论

    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对纯CeO2进行了理论计算,Hg在纯CeO2表面的吸附为物理吸附,吸附能较弱,且原子之间未形成化学键。 实验表明,纯CeO2在还原性气氛下,对汞的脱除效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200 ℃时达到最大值87.3%;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对Pd-CeO2进行了理论计算,Hg在Pd-CeO2表面的吸附为化学吸附,吸附能较强,Hg原子与表面原子形成新的结合键。 实验表明,在150 ℃下,随着Pd负载量的增加,汞的最高脱除效率从25.9%增加到95.7%,脱除效果明显增强,且随着Pd质量分数的增大,最高脱除效率逐渐增大,说明贵金属Pd的掺杂能够有效提高CeO2的汞脱除效率;理论计算表明Hg在纯CeO2和Pd-CeO2表面的吸附分别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通过实验量化了纯CeO2与Pd-CeO2对汞的脱除效率,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
    [1] CHEN Ying, SHAO Yufang. A Review of Mercury Pollution and Human Health Burden[J]. Environ Chem , 2012, 31 (12) : 1934–1941. (in Chinese) 陈影, 邵玉芳. 汞污染及人体负荷研究进展[J]. 环境化学 , 2012, 31 (12) : 1934–1941.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1. 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S].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11. Emission Standard of Air Pollutants for Thermal Power Plants[S](in Chinese). ()
    [3] CHEN Bo. Minamata Convention on Mercury[J]. World Environ , 2015 (1) : 7. (in Chinese) 陈博. 水俣公约[J]. 世界环境 , 2015 (1) : 7. ()
    [4] HOU Wenhui, ZHOU Jinsong, ZHANG Yi, et al. Effect of H2S on Elemental Mercury Removal in Coal Gas by Fe2O3[J]. Proc CSEE , 2013, 33 (23) : 92–98. (in Chinese) 侯文慧, 周劲松, 张义, 等. H2S对氧化铁脱除煤气中单质汞的影响[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 2013, 33 (23) : 92–98. ()
    [5] Dennis Y L, David L G, Donald J R. Study of Mercury Speciation from Simulated Coal Gasification[J]. Ind Eng Chem Res , 2004, 17 (43) : 5400–5404. ()
    [6] WANG Shuxiao, LIU Min, JIANG Jingkun, et al. Estimate the Mercury Emissions from Non-coal Sources in China[J]. Environ Sci , 2006, 27 (12) : 2401–2406. (in Chinese) 王书肖, 刘敏, 蒋靖坤, 等. 中国非燃煤大气汞排放量估算[J]. 环境科学 , 2006, 27 (12) : 2401–2406. ()
    [7] WANG Yanjie, LIU Rui, LYU Guangming, et al. Ceria Nanostructures and Their Catalytic Applications[J]. J Chinese Soc Rare Earths , 2014, 32 (3) : 257–269. (in Chinese) 王艳杰, 刘瑞, 吕光明, 等. 纳米CeO2的催化基础及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稀土学报 , 2014, 32 (3) : 257–269. ()
    [8] Zhou J S, Hou W H, Gao X, et al. CeO2-TiO2 Sorbents for Removal of Elemental Mercury from Syngas[J]. Environ Sci Technol , 2013, 47 (17) : 10056–10062. DOI:10.1021/es401681y ()
    [9] 侯文慧. 模拟煤气条件下金属氧化物吸附脱除单质汞的机理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15. HOU Wenhui. Mechanism Study on the Removal of Elemental Mercury from Simulate Syngas over Metal Oxide Sorbents[D]. Hangzhou:Zhejiang University,2015(in Chinese).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35-1015539595.htm ()
    [10] 郑智展. 汞在锰铈复合氧化物表面吸附的机理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2013. ZHENG Zhizhan. Mechanism Study of Mercury Adsorption on Mn Doped CeO2Surfaces[D]. Hangzhou:Zhejiang University,2013(in Chinese). 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35-1013186829.htm ()
    [11] TANG Yuanhao, ZHANG Hua, GUAN Chunmei, et al. First Principles Study on the Effect of Mn, Pr, Sn and Zr on the Properties of CeO2 Based Solid Electrolytes[J]. Sci Sin-Phys Mech Astron , 2012, 42 (9) : 914–925. (in Chinese) 唐元昊, 张华, 管春梅, 等. 四价离子M(M=Mn,Pr,Sn,Zr,Se,Te)掺杂对CeO2氧化还原性能的影响[J].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 2012, 42 (9) : 914–925. DOI:10.1360/132012-59 ()
    [12] Steckel J A.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of Mercury Adsorption on Metal Surfaces[J]. Phys Rev B , 2008, 77 (11) : 115412(1)–115412(13). ()
    [13] Kresse G, Furthmuller J. Efficient Iterative Schemes for Ab Initio Total Energy Calculations Using a Plane-wave Basis Set[J]. Phys Rev B , 1996, 54 (16) : 11169–11186. DOI:10.1103/PhysRevB.54.11169 ()
    [14] Perdew J P, Chevary J A, Vosko S H, et al. Atoms, Molecules, Solids, and Surfaces: Applications of the 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 for Exchange and Correlation[J]. Phys Rev B , 1992, 46 (11) : 6671–6687. DOI:10.1103/PhysRevB.46.6671 ()
    [15] Perdew J P, WANG Y. Accurate and Simple Analy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Electron Gas Correlation Energy[J]. Phys Rev B , 1992, 45 (23) : 13244–13249. DOI:10.1103/PhysRevB.45.132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