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自然科学或高中化学及大学无机化学的教学中,硫的燃烧实验及相关性质介绍是学习的重点之一。一般教材对硫的燃烧实验现象的描述是:硫在空气中燃烧,火焰为淡蓝色;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为明亮的蓝紫色;氧气不足时,硫燃烧的火光可呈红色或黄色。硫燃烧实验教改多着眼于绿色环保[1-3],至于火焰呈色的本质是什么,硫火焰中化学物质成分、生成速度及其在火焰中的地位等,尚无论述。因此,对硫燃烧的火焰成分、火焰颜色的成因等加以阐述。
单质硫为淡黄色或橙黄色固体,晶体有结成环状的S6、S8或S12等,主要是单斜硫(S8,淡黄色,m.p. 392 K)和正交硫(S8,黄色,m.p.386 K),也有长链状的弹性硫S∞等,说明硫存在多种同素异构体[4]。
硫的同素异构体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如:
硫加热熔化为液体,在约573 K温度环境中形成硫蒸气S n(n =8~2) ,达到717.6 K时开始沸腾,蒸气中S2分子增多;当温度达到873 K时,饱和蒸气中有95%的S2分子,1273 K左右硫蒸气的密度相当于S2分子。S2分子作为电子碰撞泵浦的蓝绿光激光工作物质在激光器研究中受到重视,又由于蓝绿光具有极强的海水穿透性,可用于飞机-潜艇通讯及海底形貌探测。另外,硫作为一种高效发光材料还可用于制造无电极微波硫灯等,因此,对S2分子的多方位研究是一项有益的工作。
硫原子很容易形成各种构型的环链和开链的原子团簇,固体硫在加热作用下液化、气化,形成主要包含S n(n =8~2) 的混合硫蒸气,一般认为较大的S n(n >5) 团簇呈现单键相连的非平面环状结构,其中S8和S12是最稳定的。利用红外、拉曼、质谱仪对S10、S11和S12的大量研究给出了它们可能的几何构型[5],它们在稍高的温度下,不仅构象发生变化且解离为有较少原子组成的分子。
冠状S8分子具有D4d对称性,离解能为424.7 kJ/mol (4.4 eV),S8(斜方)→4S2 (g),Δ H = 516 kJ/mol。环状S7分子具有船型和椅型2种结构,都具有Cs对称性,它们的拉曼和红外基频活性都有15个,对称分类一样,均为8a′⊕7a″。已有实验测出了S7环的结构数据和振动光谱[6],通过对15种振动模式的简正坐标的分析,频率最高的7个振动模式(360~530 cm-1)均为键的伸缩振动[6]。
S6分子主要有椅式(D3d)和船式(C2v)2种构型,从成键结合能来看,具有D3d对称性的椅式结构比具有C2v对称性的船式结构高0.04 eV/atom,这与椅式结构全为双键使结合能高相吻合[7]。S6的2种异构体的吸收阈能均在3.5 eV左右[8],能量大于该值时吸收强度增加较快。
S5分子的解离过程,激发能量小于4 eV时,分子可激发到三重态S5 (3A′)和S5 (3A″);当激发能量高于4.50 eV时,发生S5→S + S4解离过程。分子体系吸收4.72 eV的能量可使体系激发到S5 (2 3A″),发生快速的预解离过程,S5→S2 + S3,产生S2和S3分子[9]。
S4分子的几何构型有多种,基态时的稳定结构是三重态的非平面结构 (C2对称性),也有人认为S4分子的基态为具有C2v对称性的链式平面构型[10]。S4为无色蒸气[11-12],基态为1A′,盖志强等[13-15]给出了不同构型S4分子最低的3种解离极限,按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
S3分子有48个电子,其可能的几何构型有链式角形C2v和环形D3h对称性。理论研究表明,S3分子基态最稳定构型为C2v对称性,基谱项1A1,rS-S=190±5 pm,基态解离能为10.8372 eV,谐振频率为: ν1(a1)=574 cm-1,ν2(a1)=265 cm-1,ν3(b2)=646 cm-1,基态S3分子的解离极限为:
S3分子在C2v构型下的5个可能激发态1A2、1B2、3A2、3B1和3B2,对基态而言,第1激发能为0.73 eV,第2激发能为1.92 eV;三重态时的第1激发能为0.98 eV,第2激发能为1.22 eV,第3激发能为2.39 eV。激发态的解离极限为[16-17]:
S2分子属于D∞h群,其基态电子组态为1σg21σu2 2σg22σu23σg21πu41πg43σu24σg24σu25σg22πu42πg25σu0,对应的谱项为X3∑g-、a1Δg、b1∑g+,基谱项为X3∑g-(键长188.9 pm,谐振频率725.7 cm-1)[18]。若低激发态价电子组态为: 5σg22πu32πg3,则相应的谱项为:c1∑u-、A′3Δu、A3∑u+-、B3∑u-、f1Δu、1∑u+-;若低激发态价电子组态为: 5σg12πu4 2πg3,则相应的谱项为:B′3πg、e1πg;若低激发态价电子组态为: 5σg22πu42πg15σu1,则相应的谱项为:B″3πu、1πu。S2分子的部分激发态在平衡核构型间距(r)处的激发能(E)见表 3[19]。
S2分子基态的解离极限为:S2 (X3∑g-)→S(3Pg)+S (3Pg),激发态的解离极限为:S2 (B 3∑u-)→S(3Pg)+S (1Dg)。激发态B3∑u-的解离能为1.608±0.008 eV[20]。
硫燃烧反应的基本机理:首先是蒸发,其次则为从球状的液体硫磺点滴向化学反应区或反应层的质量传递。单分子反应可以分成2类:一类是解离反应,另一类是分子骨架重排的异构化反应。如果异构化反应通道的势垒低于解离能,那么具有高振动能的分子就可能优先发生异构化反应。有硫参加的反应中,多以分子为原料,在激发过程中,固体硫首先在~573 K温度环境中形成蒸气,这些蒸气大都由S8、S7、S6、S5、S4、S3、S2等分子组成。
硫原子基态为3Pg,硫蒸气在被氧化时的行径很像磷蒸气的行径,也发生氧气压力的上限和下限,在两界限之间进行反应时微弱地发光(由于硫的蒸气压很小,在323 K时为10-4 mm Hg)。在这些界限之外,实际上氧化反应完全不会发生,甚至在大气压下只在573 K左右才以显著的速率进行。至于在两个界限间,反应在323 K就已可以很好地观察。
当硫的蒸气在373~423 K下氧化时,反应进行得很快,同时放光。这个反应显示出上下极限的特征现象,说明它是链式支化反应。在硫的氧化反应产物中发现80% SO2和20% SO3[21]。硫磺的氧化是连锁反应,在双自由基参加下反应大概按下式进行[22]。
链的开始:S8→S7+ S (0→2 引发),O2+M(第3物种)→·O·+·O·+M
链的传递:${\dot{\underset{\scriptscriptstyle\centerdot}{S}}}$+O2→${\dot{\underset{\scriptscriptstyle\centerdot}{S}}}$O+${\dot{\underset{\scriptscriptstyle\centerdot}{O}}}$(2→2+2 支化)
S8+${\dot{\underset{\scriptscriptstyle\centerdot}{O}}}$→${\dot{\underset{\scriptscriptstyle\centerdot}{S}}}$O+${\dot{\underset{\scriptscriptstyle\centerdot}{S}}}$+S6 (2→2+2 支化)
……
${\dot{\underset{\scriptscriptstyle\centerdot}{S}}}$O+O2→SO2+${\dot{\underset{\scriptscriptstyle\centerdot}{O}}}$
链的中断:${\dot{\underset{\scriptscriptstyle\centerdot}{O}}}$+O2→O3,${\dot{\underset{\scriptscriptstyle\centerdot}{S}}}$O+${\dot{\underset{\scriptscriptstyle\centerdot}{O}}}$→SO2,SO2+${\dot{\underset{\scriptscriptstyle\centerdot}{O}}}$→SO3
实际上,正如实验已经证明,反应很快会完全地被产物SO2所抑止,唯有在经常用冷冻法从反应区域除去反应产物的条件下才能不断地进行。
生成的SO3在火焰温度下是不稳定的,大部分在1/10 s内又分解了,因此SO3量较少。大气压下燃烧硫磺,95%~99%成为SO2,约1%~5%生成SO3。
正交硫的熔点为386 K左右,燃点505.35 K,沸点为717.6 K左右。在加热作用下液化、气化,相对低温的硫蒸气中存在多种硫的同素异形体,不同硫分子呈现的颜色分别为:S2 (g)蓝紫色,S3 (g)腥红色,S4 (g)无色,S6 (g)红棕色或橙红色,S7黄色,S8 (g)橙色或黄色,S9正黄色,S10淡黄绿色,S12淡黄色,S14黄色,S18柠檬黄色,S20淡黄色,Sx黄色[23]。
在S8、S7、S6……分子的基态稳定构型中,其分子链中最弱分子链首先被电子碰撞离解后,均可生成小于S5的分子碎片。在继续解离这些小于S5的分子碎片过程中,所需离解能最大的过程是将S2分子离解成2个硫原子的过程,其离解能为4.46 eV;其次是S3分子被离解成S2分子和S原子的过程,其离解能为2.18 eV(568.7 nm,黄绿)[24]。硫燃烧时的温度超过了1073 K,因此燃烧的是硫蒸气。把一种气体加热到一定高温就可以导致气体的热电离,由火焰产生离子就是一种化学电离。由于在1073 K以上温度时,S2分子占硫蒸气物质的量分数的92%以上[25],而S2是一种极不稳定的分子,在低密度等离子体(主要为电子)的作用下,S2从基态X3∑g-激发到B3Σu-激发态,吸收谱带位于300~600 nm的蓝绿光波段。S2分子的电子光谱中除里德伯带系外,只有1个强度足够大的进行式带系(从一个电子态的某一振动能级到另一个电子态所有的振动能级跃迁产生的所有谱带),S2对可见光的吸收为草黄色或蓝色。
硫蒸气中的次要成分为S3 (>950 K),也可能存在S3分子在高温下跃迁到激发态,然后离解为S2分子的B3Σu-激发态和基态S原子。S3(1A1)→S2(X3∑g-)+S (3Pg),激发能1.92 eV,补色为蓝绿色;三重态的第3激发能2.39 eV,补色为紫红色。
考虑到S2分子是在含硫的火焰或者在硫的电离过程中形成的[26],硫在空气中燃烧,由于氧气只占21%左右,温度不很高,燃烧也可能不十分完全,反应较为温和,所以火焰颜色为淡蓝色。硫在氧气中燃烧,反应剧烈,放出能量多,有利于S2、S3的激发、解离,况且大能量的电子也可以把它的动能传递给氧原子,使氧处于激发态。激发单线态的氧1Δg比正常的三线态3∑g-高0.94 eV,1∑g+比3∑g-高1.63 eV,退激发时发射出浅绿色或深红色的光:O+e-* →O*+e-,O*→O+光。与此同时,在高温条件下,SO2+O · · →SO3的反应放射强烈的紫外线,在低温时则看不到由于SO3生成引起的紫外线放射。以上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硫在氧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明亮的蓝紫色。
影响火焰颜色的因素很多,如物质本身的性质、氧气是否充足、燃烧时温度的高低等。众所周知,燃烧是一个非常激烈的情况,火焰中有很多不稳定的物种存在,况且在很高的温度下,部分物种可能劈裂为多种自由基,就是说火焰是混合了高温气体的固体小颗粒及等离子体状态的物质,更加深入详细的机理研究,有待原位分析技术或探针取样技术的实质性突破等。
与硫的燃烧类似,甲烷、丙酮等不完全燃烧时火焰呈现黄色,在完全燃烧时火焰呈现蓝色。